【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黃玉芳、陳怡秀╱台北報導】
根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統計,從民國78年迄今,我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給付案前五名疫苗,卡介苗確實排名第一,審議案例142件,其中132件獲給付。
疾病管制署78年成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委員會,截至目前已開過112次會議,由專家審議疫苗接種申訴案件。疾管署統計發現,我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給付案前五名疫苗,第一名就是卡介苗疫苗,審議後成案給付的比率第二。
排名第二的則是新型流感疫苗,審議案例數526件,有71件獲得給付。季節流感疫苗排第三,審議202件、66件獲得給付。第四、五名分別為白喉、破傷風、百日咳混合疫苗及肺炎鏈球菌23價疫苗。
我國早已全面施打卡介苗,但成年後疫苗效果逐漸消失,對結核菌的抵禦力下降。疾管署統計發現,台灣每年新增核病患者高達一萬多人,高於其他法定傳染病加起來總和。因此不少家長認為,打了卡介苗可能出現後遺症,長大後還是有機會罹患結核病,乾脆不打好了。
但國內兒科權威、衛福部副次長林奏延指出,卡介苗在疫苗救濟中案件排名第一,這與我國研究檢驗中心從2007年全面實施卡介苗分子生物學診斷有關,所有疑似個案檢體都需檢驗,確定是否為接種卡介苗所引起的副作用。
林奏延指出,近年來醫界多次開會討論是否廢除卡介苗疫苗,不過,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時間還沒到」。依照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欲廢除卡介苗,必須達到幾個標準,例如全國痰中結核菌陽性率必須小於10萬分之5,但目前台灣則是10萬分之19.6。
林奏延指出,卡介苗接種後的主要副作用為腋下淋巴發炎化膿,偶爾會零星出現骨髓炎以及軟組織腫塊等嚴重後遺症個案。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