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天下雜誌
【內容摘自《療癒好情緒:養成不累積「憤怒」、「不安」、「壓力」的習慣》,作者和田秀樹/原文作者Hideki Wada/譯者呂美女,天下雜誌出版】
無論是小孩或大人,會散發憤怒的情緒都是很自然的現象。然而,如何做到不讓情緒和暴力行為等反社會的行動有所連結,則是本書的主題,也就是如何培養「控制情緒」的能力。
我認為,不讓個人情緒化為行動的方法之一,就是懂得「溝通」吧!即便怒火突然上升也絕不會動手,而是和對方交談,設法解決問題,這也是人類社會才有的智慧。
國家與國家之間也是一樣,如果舉國上下都變得情緒化,甚至無法控制行為,後果就會跟戰爭連結在一起。為了避免戰爭等等將情緒化為行動之後的結果產生,有賴雙方在外交上的努力溝通。
簡言之,除了避免戰爭,也要多為自己國家的利益著想,必須時時擁有與對方充分溝通的態度。
如果要拋棄暴力、跟對方討論之後解決問題,就必須充分具備溝通(communication)的能力。
但是現在很多的孩童,都沒有受過這種溝通能力的訓練。
例如,孩子一開始產生言語衝突,老師往往就會立刻現身予以制止。老師的積極介入,反而剝奪了孩子利用彼此的交談,來跨越或解決問題的機會。
因為大人總是為孩子打點好一切,才會讓孩子無法培養能力,進而無法把自己的心情訴諸言語傳達給對方,並取得對方的瞭解。就因為沒有培養出把情緒化為言語的能力,所以情緒才會變成行動,變得容易訴諸暴力。
世界上有人因為腦部的障礙,落入「運動型失語」(Motor Aphasia)的狀態。這些人因為無法表達自己想說的話而陷入沮喪,因此比較容易讓情緒化為行為或行動。
如果當事人能做出「我感到很痛苦,請你不要再說了」的言語表達,應該就不會訴諸行動,但問題就是說不出口。因此當人們開始累積不滿的情緒,又沒有可以宣洩的管道,情緒就不斷升級(escalate),變得愈來愈激昂。
因此我們可以認定,孩子們暴力行為增加的背景因素,就是使用語言表達情緒的能力以及溝通能力的滑落。因為無法如實地對老師說出自己的心情和感受,所以導致最終動手毆打老師的事件。
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或許也與學習能力的全盤退步有關吧!人們把自己的情緒化為言語表達出來,是一種知識型的工作流程,學習能力不足而導致知識水準降低,結果讓自己欠缺表現能力,也就是造成語言表達能力滑落的原因。我想,孩子們是在無法順利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之下,才會產生先動手打人的行為吧!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