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怕擠不出時間陪孩子說話 任何時候都是語言學習好時機 可把握5互動原則
三歲的丁丁(化名)不太愛講話,一有需求得不到滿足,就用哭泣或推別人的方式表達。父母發現,其他同齡的小孩已經可以說完整的句子、甚至能跟外人交談,擔憂丁丁在語言發展上過度遲緩,焦急地帶他求醫。
台北長庚醫院耳鼻喉部資深語言治療師蘇心怡在評估中發現,丁丁的父母本就靦腆少言,由於兩人皆在資訊業工作,工時長,回到家除了吃飯、洗澡、睡覺,和丁丁互動的時間並不多,沒有給孩子充分的語言學習機會,導致丁丁習慣用情緒或肢體表達需求。
經專業建議,丁丁的爸媽嘗試改變自己的生活型態,多花時間陪伴孩子,也上網尋找各式體驗活動,如便利商店的小小店長、糕餅店手做平安龜等,才過半年,丁丁的溝通表達已不可同日而語,看到人就想要說話分享。
不少父母憂心擠不出足夠的時間陪孩子說話,其實,任何時候都能是語言學習的好時機,任何空間都能是教室。蘇心怡表示,日常生活中可把握幾項原則:
第一,增加自我描述,當大人做一件小孩有興趣的事時,大人可藉此機會由不同的角度來描述這件事,例如「媽媽正在洗碗」,「媽媽都會用洗碗精洗,因為洗碗精能帶走油垢,碗才會乾淨」。
第二,示範與延伸,大人用更完整的句法重覆孩子說的話,讓他模仿學習。
第三,平行敘述,當孩子在做一件事時,大人將他的表現說出來,示範語言結構,並促進彼此更多的對話。
第四,多問問題,刺激孩子思考與開口描述,例如「你今天想去公園、操場還是在家裡玩?為什麼比較想去那裏?」。
第五,標籤化,給事、物、活動一個名稱,減少使用代名詞,幫助孩子更具體描述每項事物,例如別說「幫我拿那個過來」,可改成「幫阿姨到大房間拿面紙」,更進一步可加上時間或空間座標,如「請你幫媽媽去二樓陽台收衣服」。
此外,孩子有與生俱來好奇心與想像力,會想分享經驗感受和交朋友,因此可鼓勵他多表達,別在孩子興奮分享經驗時阻止他,以免讓他失去溝通動機。
蘇心怡提醒,孩子在各個階段都有語言發展指標,家長若發現孩子落後指標半年以上,可尋求語言治療師評估,未必是發展異常,或許可從教養方式調整起;最好在三歲以前的黃金期介入,若落後太多,孩子就學時可能因不善表達而遭歧視與霸凌,也可能因他人無法理解自己,產生憤怒或退縮的心理。千萬別認為「大隻雞慢啼」,輕忽孩子的成長。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