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似乎是媽媽的宿命;牙醫師指出,這是由於孕婦在懷胎期間因內分泌改變,加上偏好酸性食物且常反胃吐酸水,造成口腔狀態改變,如果未徹底維護口腔清潔,就容易罹患蛀牙、牙齦炎或牙周病,甚至垂直感染胎兒,增加新生兒蛀牙或罹患其他口腔疾病的機率。
孕婦洗牙 健保給付
健康保險署日前和牙醫師公會全聯會共同宣布,為改善孕婦的特殊口腔狀況,今年新增「懷孕婦女牙結石清除(俗稱洗牙)」項目,讓女性在懷孕期間,除每半年健保給付一次的口腔照護之外,間隔3個月可再多一次洗牙服務,共同守護媽媽、寶寶的牙齒健康。
國泰醫院牙科主任楊岳炤曾收治一名25歲孕婦,這名媽媽原本牙齒很健康,卻因懷孕關係,牙根長出肉芽腫,腫大到把牙齒都蓋住,不小心碰到就會出血。但這名媽媽擔心X光、藥物治療會影響胎兒發育,不肯接受手術切除,經過勸說和講解,才願意接受手術、找回口腔健康。
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統計,孕婦年齡越大,罹患牙周病的機率越高,且罹患牙周病的孕婦比牙齒健康孕婦早產機率增加3倍,新生兒體重過輕機率也增2倍,顯示高齡孕婦比年輕孕婦更需注意口腔健康。
不少孕婦擔心牙科治療的X光會影響胎兒,以致懷孕期間若有牙疾總是諱疾忌醫。新光醫院牙周病科主治醫師林世榮表示,牙科X光的輻射量非常小,比一般胸部電腦斷層輻射量差35萬倍,對孕婦及胎兒影響不大。
楊岳炤也說,孕婦若擔心會因手術緊張而有流產風險,可選擇在懷孕的第3個月至第6個月接受手術或相關治療,因懷孕中期胎兒較穩定,媽媽也可以比較放心。
林世榮建議,孕前就要做好牙科治療,懷孕期間維持良好口腔衛生,包括節制甜食、一天刷牙至少2次、孕吐後用小蘇打水漱口等方式,並且定期洗牙、接受口腔檢查,為即將誕生的寶寶奠定良好牙齒的基礎。
自覺度低
95%國人患牙周病 僅4成求醫
根據統計,95%以上的國人罹患輕重不一的牙周疾病,但其中只有4成患者會接受治療,許多民眾即使普遍知道「牙周病」,但對牙周病情自覺度低,尋求診治的意願也低,以致等到「齒牙動搖」時已來不及挽救。
什麼是牙周病?台北榮總口腔醫學部主治醫師楊淑芬解釋,牙周病是一種慢性牙疾,其病因是民眾平日的口腔衛生欠佳,細菌感染牙齒周圍的組織,如牙肉、齒槽骨和牙周韌帶;當牙周組織遭破壞,牙齒就會失去穩定度。一旦牙周病已非常嚴重,牙齒可能會動搖或脫落,屆時牙齒就不得不拔除。
新光醫院牙周病科主治醫師林世榮指出,根據統計,牙周病患併發心肌梗塞及中風比率,是牙齒健康者的3倍;罹患吸入性肺炎、細菌性心內膜炎機率,也高出正常人一倍。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罹患牙周病,其血糖更不容易控制。
牙醫師公會全聯會表示,國際推動「80、20運動」已久,也就是80歲老人還能擁有20顆以上的牙齒,也能代表國家重視衛生保健,算是國家進步指標。雖然國內積極倡導「保存自然牙」觀念,提高民眾看牙次數、降低恆牙被拔顆數,但國人牙周病自覺程度仍然偏低,以致平均每4名老人就有1人沒有牙齒。
國泰醫院牙科主任楊岳炤曾讓牙周病患分三組實驗,一組每3個月回診檢查,另外二組分別是4個月、6個月回診。他表示,每3個月回診病患,牙齒保健情況普遍較佳,對自己牙齒也比較積極照顧,因此建議牙周病患每3個月就要看一次牙。
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副組長李純馥表示,健保以往只針對口腔還有16顆牙齒的牙周病患者,納入牙周病統合照護計畫,但為了讓國人牙周病照護更加全面、提升生活品質,今年預算多編了8千萬元,讓口腔牙齒16顆以下牙周病患者,也能使用健保給付的相關治療。此外,新增牙周病治療相關健保給付項目,也包含「懷孕婦女牙結石清除」。
楊淑芬呼籲,民眾應培養三餐飯後潔牙習慣,不要咬冰塊、啃骨頭等傷害牙齒行為,最重要的是定期洗牙、看牙,才能永保牙齒健康。
● 懷孕期間口腔該注意什麼?
1.孕前做好牙科治療
2.節制攝取甜食、含糖飲料等容易蛀牙的食物
3.飲食均衡
4.使用含氟牙膏刷牙,一天刷牙至少2次
5.孕吐後使用小蘇打水(一杯水加一茶匙小蘇打粉)漱口,中和酸性
6.口腔不適,盡速就醫
7.懷孕期間定期洗牙並接受口腔檢查
資料來源/牙醫師公會全聯會;製表/鄧桂芬
◎ 隨時掌握第一手健康訊息,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