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柯俊銘/公職臨床心理師】
傳播媒體發達,透過網路、廣播、報紙、電視等工具,我們隨時都能接收到來自世界各地最新的資訊,即使待在家中不出門,也能得知天下事。
雖然新聞報導有教育大眾的正面意義,但當提供的影音資料充斥暴力、色情,或敘述內容過於聳動、駭人時,恐怕就會帶來負面效果,特別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孩童,由於仍無法區辨真實與想像的差異,容易在認知混淆下產生困擾。
例如,目睹地震災區斷垣殘壁的畫面,孩童可能因擔心同樣的意外也會發生在自家,晚上無法安眠;看到匪徒劫機或巴士遭到炸彈攻擊的新聞,往後在使用大眾交通工具時,或許會因不當聯想而焦慮、害怕,甚至逃避搭乘。
國外學者也發現,常接觸暴力新聞(如殺人、傷害、恐嚇等)的孩童,日後除可能有樣學樣外,也傾向出現「殘酷世界症候群」(mean-world syndrome )。當事者會變得比較沒有安全感,覺得本身所處環境不友善,到處充滿威脅,危機四伏。最重要的是,對於暴力與暴力受害者逐漸失去敏感及同情心,無法同理他人痛苦,因表現過於自私、冷漠而難以建立穩固的社交關係。
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著想,提供家長以下幾點建議,幫助他們能理性解讀新聞傳達的訊息,進而獲得知能的成長與進步:
1.採取開放、坦誠的態度;讓孩子有機會能針對新聞發表想法,陳述心情或感受。歡迎提出任何疑問,互動中保持傾聽,對其言論切勿給予批評、嘲弄。
2.回應時需考量孩子的程度;盡量以簡單、具體的語句說明,省略細節,避免長篇大論。必要時,協助其蒐集相關資料,藉以澄清誤會,建立正確的觀念。
3.善用機會教育;引導孩子去看新聞的光明面,轉移對負向訊息的關注。例如天災帶來的傷亡雖可怕,但社會各界熱心捐輸,互助、友愛的精神值得效法。
4.從新聞中借題發揮;鼓勵孩子去思考,透過彼此討論,藉以培養孩子臨場的應變能力。例如遭遇火災時該如何自救救人?接到詐騙電話時需怎麼應付?
媒體所提供的新聞資訊有如雙面刃,雖能滿足我們求知欲望,但若毫不篩選就照單全收,反而會帶來壓力,對於孩童心靈更影響深遠。家長平時要注意子女收視習慣,扮演好監督與輔導的角色,過程中多陪伴與勤溝通,相信新聞會是不錯的生活教材。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