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新聞網/莊慧姿(高雄哲民診所臨床心理師)】
吾家有兒初長成,新手父母面臨孩子在成長路途上的諸多挑戰之一,常見,孩子拒絕上學,是父母頭痛的教養困擾。孩子不論是上幼稚園或小學階段,同樣面臨分開要離家上學去的成長經驗。
有父母會納悶的自問:為何別人的孩子可以平順上學去,我家孩子特別敏感規律、環境變化?據臨床經驗的,這些孩子日常生活的困難行為,可能已經是情緒正面臨分離焦慮徵兆。
十八相送的分離戲碼color="0074ad">
在臨床工作上常常會聽到父母親的抱怨開學了:「要上學時孩子就開始喊頭疼、肚子痛」,有的家長更痛苦的說:「孩子為什麼到了學校卻進不了教室總在門口徘徊凝望,只要我一回頭離去,就嚎啕大哭,好心疼喔!」。對許多父母而言,真是千頭萬緒理不清孩子不上學的原因為何?送孩子上學,像上演著一場十八相送分離的戲碼,常見到的往往是母子的難分難捨景象。
分離焦慮的著名情境模擬color="0074ad">
二十世紀重要的心理發展學家包比(Bowlby)為此發生在普遍性學齡孩童的焦慮現象,進行一系列的著名研究實驗,稱為「陌生人情境測驗」。實驗主要針對孩子成長發展所要面臨分離經驗加以實驗模擬,目的是檢測孩子在短暫與母親分離之後的依附安全反應為何?
實驗進行是模擬母親離開後,觀察孩子的行為反應,是哭鬧或靜靜的等待母親的再回來,或哭鬧是否容易被安撫,換言之,我們也可將過程想像成日常實際臨床案例,例如當孩子要上學,與母親分開的那一刻的哭鬧不休情境。
親密與安全的親子關係有助獨立成長color="0074ad">
包比的實驗結果,將孩子與母親的依附關係類分為三,有安全依附型、不安全依附矛盾型和不安全依附逃避型。知名心理學家瑪麗‧緬(Mary Main)依循著包比的發展理論步伐,更進一步的驚人發現了第四類型,不安全依附混亂型,即孩子對母親離開後再回來的反應是,不知所措、進退陷入困頓的心理矛盾與內在衝突型,同時也做未來預測成人期的精神健康疾病重要預測依據指標。此外,這兩位學者的重要依附發現,是當今檢視孩童早期依附關係的重要臨床參考指標。
日常生活從遊戲中練習分離 有助孩子心理健康發展color="0074ad">
活生生的日常參考指標,就屬「躲貓貓遊戲」,是人類發展心理歷程最經典的發展遊戲,實不容忽視,往往也是臨床上許多父母抱怨孩童困難離開的記憶開端,換言之,嬰幼兒約莫一歲就開始就能從遊戲中學習分離與獨立,看似平淡無奇的,你找我,我躲你的躲貓貓,卻深深隱含著心理發展意義,孩子重複練習與母親的分開又相聚遊戲中,卻也牢牢的紮下心理獨立的良好根基。
依附專家安斯沃(Ainsworth)強調,維繫好的親密關係,獨立才隨之而來。好的親密關係,指稱的是母親有能力對孩子的需求予以適當回應,唯有在安全關係裡,信任、穩定的人我關係才能逐漸茲長茁壯。安斯渥的老師包比,在後來的研究裡更強調,情緒關係的穩定是人格形成的緩衝器。
因此,我們更能瞭解,孩子上學,是短暫的離家,是與母親分開的經驗,亦為人類發展過程學習獨立的重要情緒經驗的基石,更是孩子未來能否真實獨立自主探索外在世界的膽識開端,考驗著其獨立、離家等重要的社會人際適應與情緒能力。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