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65歲要能做10下!以伏地挺身當健康指標準確嗎?專家說話了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兒科

2歲不會說話 共讀讓他語言大爆發

國外研究發現,接受親子共讀的寶寶,語言發展狀況較好。
國外研究發現,接受親子共讀的寶寶,語言發展狀況較好。
圖/123RF

2歲男童澄澄到馬偕兒童醫院打預防針,醫師發現他還不會喊「爸爸」或「媽媽」,語言發展比會說片語的同齡孩子落後許多。醫師開立「親子共讀」處方,讓爸媽帶澄澄讀繪本,建構主動說話的情境。只過3個月,澄澄不只會喊爸媽,也會跟醫師說「我想玩車子」,語言程度大爆發。

收治個案的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陳慧如表示,孩子的語言發展歷程,通常1歲時應會喊爸爸或媽媽等簡單稱謂,1歲半至少學會20個單字,2歲則會說簡單片語。但澄澄2歲多了卻不會說話,若想喝水就指著水杯。

陳慧如說,許多家長跟孩子有默契,只要1個眼神1個小動作,就可以滿足孩子的需求,但這些舉動卻限縮讓孩子表達說話意願的動機。

有接受親子共讀 社交溝通較好

國外針對3個月到12個月大的嬰幼兒進行研究,發現有接受親子共讀的寶寶,其2歲後的語言發展及社交溝通技巧,都比沒接受語言共讀的孩子來得好。

陳慧如解釋,因為家長和孩子能一來一往互動,開啟孩子想主動表達的機會。美國兒科醫學會在2014年即將「家長應儘早唸故事書給孩子聽」,納入兒童照護的重要政策。

有聲書只「聽」 不能取代互動

不過,坊間有許多語音媒體童書,強調「有聲」能訓練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陳慧如說,這僅是單向讓孩子「聽」書,也許孩子能「理解」語言,不一定同時學會「表達」語言,語音媒體無法取代親子互動。

親子共讀該從什麼時候開始?陳慧如表示,2歲以前是語言發展黃金期,但親子共讀可「愈早愈好」,孩子出生後家長就可準備童書來念,讓孩子熟悉父母的聲音,並把「書」當做玩具。

陳慧如說,孩子成長階段最早接觸的是圖畫,建議家長可讓孩子先接觸5成以上為圖畫的繪本,多利用圖畫來反問孩子「那是什麼?」,讓孩子多做回應,不是光念就好,對孩子的腦部刺激才更有幫助。

翻到哪頁念哪頁 不用有壓力

陳慧如建議,家長可依孩子的興趣去選書,並適時介入遊戲,例如孩子喜歡車車就準備汽車繪本。若孩子把書亂翻或聽一半跑走,就用技巧把他拉回來,翻到哪頁就念哪頁,不用有壓力,「讓家裡各角落都能成為親子共讀區。」

陳慧如指出,門診遇到語言發展較慢的孩子,多半是家長陪伴太少,但一周撥出2到4天、每天15分鐘共讀就好,並不困難。當孩子在親子共讀下提升語言能力,也許就不必接受早期療育。但若2歲後還是跟不上,就得快找語言治療師幫忙了。

語言治療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