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兒時有負面經驗 長大罹心血管疾病高3倍
「親子共讀」能增進親子關係,醫師指出,國外研究發現,兒時如有家暴、被疏忽等負面經驗的孩童,成人後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高出3倍,鼓勵父母透過陪讀創造美好經驗。提醒家有年紀小孩童的父母,陪伴共讀時孩童出現抓書、丟書、吃書等情形,表示孩童喜愛歡書,而非討厭閱讀。
台灣展臂閱讀協會執行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宥達表示,現今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童年的負面經驗會增加成人健康問題風險,包含糖尿病、高血壓、中風、肥胖及部分癌症。哈佛大學研究發現,一群成人回憶童年具有7至8個負面經驗時,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是一般人的3倍。
建立親子間的美好經驗,陳宥達鼓勵親子共讀,從寶寶出生到3歲進行陪讀,可從每日陪讀幾秒鐘到幾分鐘,觀察孩童的反應。他舉例,6個月到1歲的嬰兒期,寶寶會以手抓、拍、丟書等方式認識書,這並非是討厭書的表現;家長也能將寶寶抱坐在大腿上,進行肌膚接觸增進情感;隨孩童愈大能培養固定的閱讀時間、讓孩童選擇書,甚至由孩童主導閱讀、練習說故事。
衛福部國健署今年起,納入第一線兒科醫師推廣親子共讀,在根據2017年發布的健康不平等報告中,發現隨母親教育程度不同及是否經常念書給3歲的孩童聽,在健康上有顯著落差,如低體重以及經常親子共讀,皆可能與兒童在校表現優異相關。
國健署鼓勵家長,從孕期到寶寶出生後,直到3歲以前,可進行「對話式共讀」刺激寶寶腦部發育,從嬰兒期開始建立親子共讀習慣,並至少持續至幼兒園。
編輯推薦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舅舅給外甥女「50億的大紅包」,媽媽看後嚇壞! 4原則培養孩子的金錢觀
小S曾愛攀比,當媽後大轉變:絕對不拿孩子做比較,面對差異只有全力支持與鼓勵!
孩子黏上手機怎麼辦?從小培養其他興趣
王力宏推80歲父扛罪成爸寶 專家:讓孩子從小學會承擔
孩子一直看電視怎麼辦?美國兒科醫學會教爸媽這5招
孩童上國小仍持續尿床 醫師建議接受評估
6歲以下兒虐比率增 衛福部:盼社區更雞婆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心理師傳授這幾招
忘了自己是如何長大?讓我們成為孩子生命的助力吧
開學了...麻麻別離開我
準公共化簽約期限到月底 現僅3成5保母加入
「別相信父母說身體好」30歲獨女千字文寫下媽媽的秘密
小孩變聰明? 小兒科醫師分享8招
2歲不會說話 共讀讓他語言大爆發
青少年憂鬱 專家:爸媽傾聽 一起解決問題
青少年憂鬱 7個有1個需求助專業
孩子傾向與開明爸媽談心 諮商師建議SOP
孩子憂鬱需求助時 傾向告訴這類型的爸媽
發展遲緩或大雞晚啼? 6歲前是黃金治療期
讓孩子自己做 展開無限的學習空間
兒少傷害致死 車禍居榜首
規範變多薪資福利變少 保母都說不想簽
托育補助契約書沒到 保母無約可簽
公文契約書都沒收到 托育政策上路首日上午無保母簽約
交通事故居兒少死因首位 三成五童坐機車沒戴安全帽
小孩沉默不語背後藏警訊 醫師籲:別錯過語言治療黃金期
晚起、遲到…手機可能成孩子身心發育頭號殺手
天天上演十八相送 孩子恐有分離焦慮症
逾3成家長不知如何談性 專家建議從交朋友聊起
兒少帳戶冷 社工:入不敷出存不起、怕影響福利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