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尿床了 千萬記得半夜不要罵小孩
【文、圖/摘自聯經出版《請問醫生,我的孩子有問題嗎?》,作者劉貞柏】
戒了尿布卻又尿床,白天常常跑廁所,是故意、不小心,還是心裡有壓力?
五歲的小花在暖暖的被窩裡睡得香甜。半夜突然醒來,發現一切不對勁。手一摸,又尿床了!爸爸媽媽還在睡覺,不敢吵他們,又怕被罵,急著就哭了……
「吃、喝、拉、撒」是小孩成長過程中訓練的重要部分,上篇說吃飯挑食,
現在談談「拉、撒」。孩童白天時候的大小便控制並無嚴格年齡標準,大約在一
歲半到三歲之間逐漸成熟。除控制大小便的肌肉需發育成熟,還要搭配腦部及認知功能發育:
•能聽得懂大人指示:大腦語言區成熟到聽懂父母的口令指示。若聽不懂,遑
論依指示訓練如廁。
•能找到廁所:方向感要清楚找廁所,認識廁所馬桶等。許多父母使用兒童專用馬桶,降低「找廁所」門檻。
•會使用便盆:兒童馬桶有其使用方式。孩子要學會使用這項物品,才能訓練如廁習慣。
•自行處理乾淨:認知功能發展到執行個人衛生,如衛生紙擦拭、清潔洗手等。一連串行為訓練由淺而深,若認知發展在任何一環有障礙,就會在「如廁事件」出現瑕疵。
身心都準備好了,戒尿布事半功倍
1氣急敗壞罵他後,要他忍一忍?
2千萬憋不得,褲子一拉,大庭廣眾當場解決?
3包尿布萬無一失,忍不住就尿上頭,之後再找時間換?
除了採取方式外,還跟情境相關:
•地點:在家附近或熟悉地點,上廁所較方便。若出遠門甚至出國,父母要找
廁所較不方便,人生地不熟、壓力也較大,常會影響對幼兒的如廁要求。例如,比平常更要求「趁有餐廳或休息站,不想尿也要尿,以免臨時找不到廁所」。
•照顧者:父母一起出動,隨身包裡一應俱全。今天爸爸一個人、兩手空空帶出門, 是不是會採取不同的如廁應對?例如,找不到廁所,爸爸隨性要小男生在草叢就地方便。不一樣的如廁標準,可能讓孩子產生疑惑。
•異地文化:若平常國情是就地方便,今到異地出遊,依然故我。結果旁人指指點點,鬧上新聞,這會不會影響如廁訓練?
•生理疾病:若今天是吃壞肚子或水土不服,是不是造成大人態度轉變?意思是說:大人對訓練日常如廁較嚴格,但若是肚子痛或拉肚子,大人常會較寬容。注意:軟便、稀便不一定等於「生病」,但大人無從判別,所以採取寬容是合理的。但對孩子來說,他搞不清楚為什麼父母有時嚴厲、有時寬容。
•情緒壓力:孩子說要尿,急忙找合適地方準備準備,結果一滴都尿不出來。
是緊張?還是孩童害怕出門(如看醫生打針)所以產生尿意?幾次以後,會不會影響家長態度?孩童真有尿意,但是因緊張而產生的。父母只看到尿不出來,覺得孩童「不是真的想尿」。既不給上廁所,又不安撫緊張,孩童只能潛意識裡用「真尿在褲子」來扭轉大人的態度。
排列組合下,情況千變萬化。因此不會有非照做不可的訓練金科玉律。大部分幼兒都能順利成長,學會自我控制。家長態度跟幼兒如廁習慣密不可分,不需僵化採取「百依百順」或「嚴格訓練」。在如廁訓練中會培養出孩童的後天個性。少數例外如膀胱、神經等生理發育障礙,只要適時就醫諮詢,採必要治療就能改善。
尿床難免,事前先防範
幼兒難自行控制熟睡時會不會尿床,儘管白天如廁情形已逐步上軌道,但睡著什麼都不知道。有時候忍得過,但睡眠時意志力無法掌控,因此刻意訓練、格外困難。如要降低尿床機率,父母可採以下方式:
•睡前少喝水:睡前喝水易半夜尿脹,當天飲食也可能導致利尿作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睡前少喝水。
•睡前上廁所:孩童玩累提早睡著,記得在就寢時間帶去上廁所。例如晚上六點倒頭就睡,晚上九點帶起來上廁所。作息固定的孩童,養成就寢前上廁所習慣。
•床邊準備尿壺、便盆備用:孩童有各種原因半夜不想起來上廁所:睡太熟、很睏想忍一下,夢中不知不覺尿出來;冬天很冷不想下床;沒開燈一個人起來尿尿很恐怖;晚上黑黑的廁所很可怕。各式各樣理由造成孩童不想起來。備用尿壺、便盆可減少這個狀況。
•嘗試包尿布,減少孩童對尿床的恐懼:一直用尿布會不會造成更頻繁尿床?基本上,孩子是最不想尿床的那個人,不會故意包著濕臭的尿布睡到天亮。
不小心尿床,該怎麼處理
關於尿床,更重要的是父母對「尿床」的反應:如果每次發生,父母就生氣大聲斥責,易影響幼兒對尿床印象,產生負向心理反應,過度恐懼反而更易尿床。從父母的角度來說,半夜睡得正熟,因孩童尿床而必須下床收拾,很難保持好心情。預先準備能減少尿床連帶的困擾:
•常備替換用床單,以備不時之需:半夜翻箱倒櫃找出床單重新鋪過、弄髒的要拆下清洗,相當耗神。平時先準備好,減少半夜起床所耗費的時間精力,讓事情順利許多。
•讓孩童參與善後:換下的床單可教導孩童用洗衣機或水桶浸泡,提高孩童參與度,培養孩童負責任習慣,減少其愧疚感:讓孩子知道,就算無法阻止尿床,至少能「做些什麼」加減彌補。
•半夜不是教養好時機:大人們自己平常應先調適心情,勿因單一尿床事件全盤否定孩童。就算早上才提點過,當半夜尿床而全家動員時,大人跟小孩又睏又累,再有道理,半夜實在不是教養的好時機。先把該收拾的如棉被、床單收好,其他等天亮後再說。
父母儘管有再好理由說教,在起床氣影響下,都可能以「義正詞嚴」為表面理由,實為變相對幼兒的情緒發洩。大人小孩精神不濟,家長應盡力避免越罵越起勁、口不擇言,甚至動手。
•父母本身的情緒是重點:大部分父母知道孩童尿床非出於自願,無意苛責,但就是忍不住發脾氣,會這樣通常是由於父母本身情緒導致。
文章開頭的小花媽媽一直希望先生多花點時間教小孩,不要只是陪小花玩。自己整天操心這、操心那,還被先生指責「管太多」。小花半夜尿床,先生催促媽媽趕快下床收拾,他自己轉過身繼續呼呼大睡。「我明天也要上班啊!要上班的又不是只有你!」小花媽媽一邊收拾、一邊心中這麼想。不願遷怒在孩子身上,內心卻充滿無力,全部收拾完後竟躲在廁所裡默默流淚。
後來小花媽媽決定先平復自己情緒,白天另外找先生溝通。改掉以前「指責先生不用心」的語氣,改用「我需要你共同協助教養小花」的合作邀請。在雙方開誠佈公後,果然情況改善,小花尿床頻率降低。
.作者/繪者:劉貞柏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15/7/1
「請問醫生,我的小孩只喜歡自己玩,他是不是自閉症?」
「我的小孩坐不住,難到是過動症?」
「我的小孩洗手都洗好久,我怕他有強迫症?」
「我的小孩上學哭不停,是分離焦慮症嗎?」
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總會遇到一大堆問題,
父母憂心忡忡,卻不知道應該向誰尋求答案……
問老師?但常常沒有時間深入討論。
問長輩?大家都說是你太緊張了。
問網友?他們看不見孩子真正的情況。
問專家?專業術語聽得頭昏腦漲。
問醫生?好像又沒有那麼嚴重。
為了這些「用心,只是找不到方法」的父母們,
劉貞柏醫師找出25個最常見的教養問題,提出各種彈性的思考方式。
轉一個彎再試試看,或許就會豁然開朗,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出生一天的女嬰「小腿骨折」原來是母嬰攝取維生素D不足
小小孩口臭+發燒+食不下嚥 恐是疱疹性齦口炎釀禍
兒童腹瀉QA/大便稀軟就是腹瀉?急性與慢性症狀又有什麼差別?
6歲童染疫後退燒卻雙腳劇痛 就醫才知併發橫紋肌溶解症
4歲女童突然肚子痛和呼吸急促 檢查竟是嚴重氣喘
台大攜手高端研發疫苗成功 2月嬰免受腸病毒重症威脅
孩子抽搐 病毒性腦炎、熱痙攣怎麼分辨?
幼童被蚊子叮腫大包 若有過敏體質需當心
小六男童身高僅127公分、骨齡才9歲 對症下藥長到170
不僅新冠肺炎疫情 醫示警:腸病毒好發季節至
疫情居家工作「別常抱著孩子」 醫點3迷思影響幼兒發展
非典型川崎氏症難辨別 發燒5天是必要條件
高二生打完疫苗突「鬼剃頭」 醫師檢查皮膚過敏惹得禍
孩子發燒長輩急找藥餵 慘釀嘔吐、嗜睡「普拿疼中毒」
新生兒死亡率難降 林靜儀:健保別讓醫師「做佛心的」
熱血兒醫築保護網追真相 不讓孩子走得不明不白
忽略控糖的重要 13歲國中女意識不清送醫救回一命
邊境漸開、急診氣喘兒增 專家:做好兩件事保護兒童
國二生肥胖 健檢有脂肪肝
數位醫療論壇/名醫開科技處方箋 AI改變就醫行為
數位醫療論壇/病歷歸人成趨勢 健康自主權帶著走
13歲國中生有脂肪肝 醫:過重兒童一半以上易有
不只新冠肺炎 醫師提醒嬰幼兒也要注意肺炎鏈球菌
「生長痛」需治療嗎?復建科醫師:先觀察2特性,居家4伸展動作緩解
家長忽略兒罹過動症未治療 醫師指恐衍生更多偏差行為
開學孩子上學就腹痛 醫師提醒家長注意情緒焦慮
高一男食量大、愛吃速食又缺少運動 脂肪肝找上身!
醫病天地/秋冬好發過敏 注意保養
高雄1歲男童誤食清潔劑 造成食道不可逆的終生傷害
音樂療育結合聽語復健 台大攜手兒慈守護兒童聽力
猜你喜歡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膝蓋痛只要休息就會好是錯誤觀念?專家:軟骨磨損更快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男頻尿、夜尿留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與如何預防
腳麻該怎麼改善、預防?醫指2大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獨/防猴痘不用第一代天花疫苗 竟有想不到的特殊用途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鞋了
服用他汀類藥物能否改善動脈硬化進展?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解答
病毒傳染力很強!醫師詳解猴痘感染途徑、潛伏期及預防方式
加強核心肌群預防下背痛 專家教怎麼練核心才正確
QA/與天花類似但傳染力較弱的新興傳染病「猴痘」,一般人如何預防?
確診住負壓病房 猴痘指引惹議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連戰傳因中風住院,靠她相助脫險!醫:7大中風危險因子,熟記FAST助判斷
常見「膽固醇迷思」你中幾個?醫破解:太低也非好事
高血壓診斷標準修改至130/80 醫揭今年最新指引2重點
壯陽藥正確使用不掃興!醫:牢記4重點,不是吃越多越猛
首例猴痘侵台 林氏璧分析威脅不比新冠、但有1提醒
骨鬆未積極治療,腰疼竟脊椎骨折!術後10處裂縫
人畜共通傳染病 變得更常見!新冠、猴痘之外 疫情恐還沒完
不可忽視的慢性病:骨鬆,輕忽恐增長照負擔
猴痘列第2類法定傳染病 須24小時內通報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巴金森治療/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
打呼聲突然不見了?醫教4招觀察睡眠呼吸中止症,防死亡風險
猴痘侵台關鍵20天 台大醫:入侵社區後「傳播難斷根」
常常皮膚癢竟是「身體發霉」?黴菌感染好不了有4關鍵,醫教6招預防
糖友、腎友、免疫疾病患者 也要小心骨鬆危機及早檢測骨密度
苗栗女長期節食後猛吃高纖蔬菜 腹脹嘔吐掛急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