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濕觀念錯誤陷阱你也中了嗎?醫師圖文教你保濕關鍵
保濕有兩種。一種是「保濕」,另一種是「自以為保濕」。這不是在開玩笑,看完這篇文章你可能就會發現自己在做很多「自以為保濕」的事情。廢話不多說,我們開始上課啦~
保濕為什麼很重要?從皮脂膜與角質四大流程談起
照規矩,從最基礎的皮膚生理告訴大家為什麼要保濕。皮膚的天然保濕能力主要來自角質層「外」由皮脂腺分泌的一層薄薄的皮脂膜,以及角質細胞「間」由角質代謝中自然產生的脂質與天然保濕因子共同構成。
皮脂腺會在表皮的開口分泌出皮脂,這些油脂會自然散佈在皮膚表面產生「封閉」的作用,可以降低水分的蒸發。像是三酸甘油脂、蠟酯、脂肪酸…等都是皮脂的主要成分。
皮膚最外層是一層薄薄的角質層,由死去的角質細胞構成。雖然角質層是一層死細胞,但卻擔負了作為皮膚最外層屏障的重要工作,其中一項就是保濕。如果沒有皮膚,人體的水份很快就會散失而死亡。所以要談保濕之前,一定要先了解「角質」這層組織是如何運作的,了解之後,保證你不再覺得它只是一層死細胞,而是該每天要感恩角質、讚嘆角質啊!(不是亂說的,當年在醫學院念到這段,真的覺得太神奇了!)
角質的形成有四大流程,每個流程都有重要的生理意義。以下我們依序簡單說明。
表皮的最底部是基底層,在基底層的更深部就是真皮層。基底層會分化出角質形成細胞,在分化以及移動的過程中,逐漸吐出一些細胞內的成分,漸漸變薄,到最後連細胞核都會消失,形成上圖中沒有細胞核且扁平的角質細胞。 基本上角質細胞是一層死細胞,但卻肩負了阻隔外界的細菌、病毒、髒污,以及保濕的重要工作。這樣看你可能比較難理解為什麼可以保濕,請繼續看下去。
在角質形成過程中,角質形成細胞中會逐漸分泌出一些內含的油脂成分,填充在角質層的細胞「之間」。
另外角質形成細胞也會分泌出一些天然保濕因子。一樣會儲存於角質細胞之間。
這些天然的脂質包含了神經醯胺、脂肪酸、膽固醇、甘油酯等成分。而天然保濕因子則包含各種胺基酸、鹽類、醣類、乳酸、PCA、醣類、氯、鈉、鈣、鎂等多種離子以及尿素。脂質的成分可以避免水分散失,天然保濕因子則能在角質層間抓住水分。再搭配角質細胞本身的物理性阻隔,就像是「磚塊」與「水泥」一樣,成為人體最外層的屏障。
角質流程是一個自然的循環,有新的角質生成了,就有舊的角質代謝掉。保濕有沒有做好,牽涉到能不能自然、順利地脫屑。如果角質層的保濕狀況良好,胞橋小體就可以正常分解,這時候脫落的角質就會非常非常細緻,肉眼幾乎是看不到。如果角質層的保濕狀況不足,胞橋小體沒辦法正常分解,就會掉下一整片的角質,肉眼上就會看到明顯的皮屑產生。
保濕沒做好會發生什麼事?什麼狀況要保濕?
基礎的保濕沒有做好可以怎麼觀察呢?上面有寫到角質的「脫屑流程」,如果保濕不足,角質就無法自然順利代謝,因此保濕不足時,皮膚最常看到的狀況就是乾燥、粗糙,甚至是細細白白的鱗片狀剝落(Scaling)或薄片狀剝落(Flaking)情形。
正常的表皮含水量,會由內而外逐漸減少。最底下的基底層可高達 70%,但到角質層就剩下 20-35%,如果角質層的含水量減少到 10% 以下,胞橋小體就沒辦法正常分解,也會看到明顯的乾燥變化,例如脫屑反應。
有許多皮膚疾病都跟保濕有關,以下我們舉幾個例子,想請大家快速看過照片,然後想想這些疾病有哪些共同之處?首先來看看在嬰兒及青少年常見的異位性皮膚炎。
以及大家最熟悉的青春痘。
在這邊我們沒有要分別解釋每個疾病的詳細機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上面的超連結去完整了解。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疾病的病灶共同點就是都會看到「發炎反應伴隨皮膚脫屑」?
正常的角質層應該排列整齊、水分飽滿。但是因為外力或者疾病的因素,引起了發炎反應,角質層會變得脆弱。而脆弱、不健康的角質層就更無法發揮保濕作用,因此更容易缺水,進而再讓角質的受損更嚴重,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因此在上述的疾病中,適度的保濕通常有幫助,甚至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會需要積極的濕敷療法來協助治療。看到這,相信你就更了解角質層以及保濕對皮膚的重要性了。下次如果有人一直鼓吹你「去角質」,趕快丟這篇去角質有沒有用?不要亂搞,護角質才對!給他看看啊~
但光知道保濕重要是不夠的,你還是得知道怎麼選擇自己的保濕產品。但市面上的保濕成分琳瑯滿目,許多人的梳妝台上擺滿了各式保濕產品,但如果根本不認識成分,往往你只是「自以為保濕」,不相信的話我們繼續看下去。
保濕劑分兩大類,潤濕性跟封閉性,你認識哪些?
保濕成分基本上可以分成兩大類,基本上可以對應到正常生理的「皮脂」以及「角質細胞間保濕因子」,以下分別介紹給大家。
●封閉性保濕劑(Occlusive):在「皮膚表面」及角質層之間形成疏水的薄膜,阻礙水分蒸發。概念上接近皮脂腺所分泌的皮脂膜的功能。像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凡士林、羊毛脂、角鯊烯…等等這些摸起來油油的成分,都是封閉性的保濕劑。以下列出常見的封閉性保濕成分給大家參考。
●潤濕性保濕劑(Humectant):可以在角質層「外」或角質層「間」吸引水分。但如果僅使用潤濕性保濕劑時,可能會將水份從真皮吸收到角質,但隨後因為缺乏阻礙水分蒸發的能力,反而導致更多經皮膚的水分散失。研究認為外界相對濕度超過70%時,才比較不用擔心這個問題。常見的潤濕性成分有玻尿酸、甘油、PCA、尿素…等成分。以下列出常見的潤濕性保濕成分給大家參考。
在這邊補充一點。在複雜一點的分類中,有時會把保濕劑多分出一種叫做潤膚性保濕劑(Emollient),它本身不具有明顯的補足生理性保濕的功能,但可以對保濕產品達到「修飾」的作用。主要是靠著讓油脂平均分散,填補角質層表面粗糙不平之處,可以讓皮膚摸起來更平順。根據性質的不同,還可分為防護性潤膚劑、收斂性潤膚劑、脂肪性潤膚劑、乾燥性潤膚劑等等。常見的潤膚性保濕劑有矽靈、荷荷芭油、丙二醇…等等。以下列出常見的潤膚性保濕成分給大家參考就好。
看到這,聰明的你大概就會知道重點是什麼了。你可能常會聽說保濕除了補水,還要「鎖水」,不然皮膚會越來越乾。比較精準的說法是「補水」的概念就是使用「潤濕性保濕劑」,而「鎖水」的概念就是使用「封閉性保濕劑」啊!這樣有沒有更清楚了呢?
講了那麼多重點的基礎知識,那如何應用到生活上呢?以下幾個觀念幫大家整理一下。
1.如果皮膚看起來水分飽滿,摸起來平順,也不脫屑。那代表天然保濕因子跟皮脂都充足,並不需要特別強化保濕。2.如果皮膚摸起來粗糙、脫屑,那可以使用「潤濕性」保濕劑搭配「封閉性」保濕劑的產品來補水及鎖水。
3.潤濕性保濕劑單獨使用可能反而會增加皮膚水分散失。除非外界相對濕度超過 70% 才比較安全。
4.潤濕性保濕產品跟封閉性保濕產品可以是同一項產品,或者是兩樣甚至多樣產品的組合。但整體配方必須要合理,並儘量精簡。
透過以上的觀念,你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醫師不會建議你在臉上噴保濕噴霧,然後期待達到保濕效果。因為那基本上就是水的成分,了不起有些添加了一點點潤濕性成分。如果你只是要噴濕之後比較好上妝,那你用這產品沒問題。但是期待保濕?趕快翻到背後看產品成分,對照文章上去對看看吧~
看到這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做這麼多事,重點都是想強化保濕功能,或是彌補已經缺損的保濕能力。阿結果偏偏就是會有人超熱愛天天去角質啊、或者是抹濃妝再用超強的洗卸產品過度清除天然的皮脂,最後再去買超高價的保濕產品,結果根本不懂保濕原理花了大錢還傷皮膚。角質層跟皮脂膜還是「天然的尚好」~好好保護它,不要再傷害它啦!
當然有關保濕成分,絕對不是這麼簡單而已。今天講的只是一個簡單的分類跟原則。接下來我們還會分幾篇文章,分別介紹一些重要的保濕成分、以及更進階的功能性保濕觀念介紹,與相關迷思的破除。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還請幫我們留下一個讚,再分享給所有的親朋好友,讓大家以後可以聰明又省錢啦~
Reference
1.Cosmeceuticals, 3rd edition
2.台灣藥粧品學研習專業小組討論講義(邱品齊醫師提供)
3.化妝品化學 Cosmetic chemistry,華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獲「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
醫師、藥師、營養師等專業醫療人員組成的優質醫療保養知識網站。堅持實證醫學精神,拒絕廣告業配置入。臺灣需要一個專業不受廣告影響的醫療媒體,請支持我們的作夥辦報計畫!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美白保養品可淡斑?醫:其實只有這個功能
日本皮膚科醫師教「抗老」!7招抗皺紋 從洗澡開始
天然手工皂溫和、不刺激對肌膚較好?4個你必須知道的真相
化妝水是保養的必要步驟? 一堆人常誤解的10個保養觀念,你有嗎?
壞汗和好汗有區別!名醫教你用流汗解決皮膚3大問題
提升肌膚防護能力 皮膚科名醫:把握關鍵十分鐘很重要
快避免!3種最傷臉的洗臉方式 用錯毛巾擦臉會狂長痘
洗完臉後上化妝水保養皮膚?皮膚科醫師:多此一舉
洗臉卻越洗越髒 3種錯誤洗臉方式,用洗臉盆的根本洗不乾淨
為何膠原蛋白難吸收?打針消除皺紋有效嗎?名醫解答
醫病天地/防曬乳2撇步 提早擦、量要夠
每天都要檢查!日名醫教你避免皮膚產生「反彈現象」
「皮膚是內臟的鏡子」名醫教你檢測潛藏重大疾病的皮膚症狀
皮膚開始變差!快停止5個護膚習慣 否則臉會爛掉
保濕礦物油會長痘?食藥署:沒這研究
「都這把年紀防曬還有什麼用?」日本名醫揭黑斑真相
洗臉越洗越爛? 小心含這3種成分的洗面乳
防曬係數等於防黑係數? 錯!擦了還是會變黑
女性肌膚保養調查 最重視保濕但九成不滿意
越常補妝,毛孔變大的速度愈快?皮膚科醫師這麼說
妝感不乾淨…4原因讓你一直「卡粉」
他撞傷前額腫如兵乓球變「獨角獸」 竟是腫瘤搞鬼
日霜、晚霜到底哪裡不一樣?一塗錯 再貴的保養品都沒效
當心臉爛掉 這3時間不能擦防曬乳
再度破解6大皮膚保養傳言 多喝水根本不能保濕!
生理期是最佳「護膚保養」時期 掌握黃金3天養出仙女肌
櫃姐揭秘!化妝品「開封後」保存期限大公開 原來口紅居然只能用半年?
使用化妝水5大誤解 第3種9成人弄錯,雙手拍臉正確嗎?
痘痘一直沒好?因為你踩到4種地雷 難怪痘痘長不停
幫毛孔角化症去角質 反釀破皮發炎
猜你喜歡
瘦身不要吃白飯?營養師:澱粉有助脂肪燃燒,改吃這個更健康
低碳飲食和間歇性斷食何者能有效減重?專家揭曉
胖到昏倒,靠地中海料理成功甩肉36公斤!主廚馬可的外食建議:隨身攜帶「這一瓶」
腳越冷竟讓你下半身變肥!中醫師公開專屬「梨型人」的減肥法:泡腳多加這些東西助燃脂
地中海飲食加一物就能消滅脂肪肝!連內臟脂肪都下降
減重把握黃金3原則 營養師:進食時間控制在8小時內
多吃肥肉一定胖? 醫:少油不是重點,這類食物才是肥胖元凶
女子左耳被鄰居咬掉少1/3 手術造耳廓心理仍留陰影
國健署:國人肥胖症每5人約有1人 醫師透露減重要點
減肥不吃白飯竟成高血脂 專家:澱粉類不宜全斷,可換成玉米等5食物
隆乳學問大 醫師邱浚彥解謎「石頭奶」!
為什麼早餐吃吐司加果汁,讓你的血糖像雲霄飛車爆衝?
肥胖小心被新冠肺炎盯上!醫6點建議擺脫病毒纏身
飄霧眉不滿意眉型? 小心雷射「洗眉」愈洗愈黑
微胖的人比瘦子更長壽?BMI當健康指標真的可靠嗎
每餐吃七分飽就好…年後減重 5步驟自信換上春裝
屁股大,極度影響視覺外觀!5種好看臀型這樣練
看中醫也可以美容!針灸淡化細紋改善大小臉
頂尖期刊發表論文:控制血糖的糖尿病藥有助減肥
為何光靠節食減肥總會胖回來,還可能變得更胖?
都幾歲了還做夢? 大提琴界的林志玲:太在乎別人就做不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