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氣周報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元氣周報
【元氣周報/記者林昭彰∕台北報導】
「天然ㄟ尚好!」1934年出生的漫畫大師、發明家劉興欽,從小生長在偏僻窮苦鄉下,反而養成崇尚自然的生活習慣,天然飲食、規律勞動就是他的養生之道。
劉興欽說:「一切順從自然就對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最健康,你看我快八十歲,沒有一顆蛀牙,連感冒都很少,就是最好印證。」
幼時餓肚子 野菜是山珍
「有女兒莫嫁大山背,上坡石頭堵嘴,下坡石頭堵背,吃番薯配薯葉。」他的故鄉新竹縣橫山鄉大山背村,流傳這麼幾句俗諺俚語,貼切形容早年民生艱苦的環境。
約從五歲有記憶開始,劉興欽就常為無法填飽肚子困擾,所以印象很深刻,從小家裡總是「重山珍,輕海味」,就地取材摘野菜,常吃地瓜、番薯葉。
從小吃粗食 早餐最豐盛
小時候他還會吃象鼻蟲、蜂蛹、野生蛇、蛙、龜,所以吃得很野、很粗、很雜,家裡更為了省油而重蒸煮、輕煎炸;除了動物、昆蟲,這樣的粗食習慣一直延續至今,反而符合現代健康養生概念。
過去客家人習慣「好菜都在早上吃」,以便維持整日勞動好體力,近二十年他的每日養生早餐,就是一碗豐盛又天然的麥片,加入桑葚、藍莓、黑棗、黑芝麻粉、客家擂茶、豆漿,微波加熱後,再加四、五種堅果和香蕉、蘋果,午晚餐才吃魚、肉。
生活像當兵 作息超規律
下午則讓腦袋休息,午餐之後到菜園從事體力勞務到三點,然後洗澡休息,傍晚六點吃飯,九點準時上床,絕不熬夜、從不加班,隔天才能保持神清氣爽。
勞動當運動 收穫最快樂
因為從小家裡務農,且初中校長把體育課統統改成勞動課,讓學生下田種菜、種甘蔗貼補辦學經費。長大以後他還是覺得,有收穫的勞動才會快樂,否則為了健康去跑操場繞圈圈,對他而言很枯燥、痛苦。
年輕的時候,劉興欽會帶著孩子去潛水捕魚;邁入中年以後,無論住鄉下、旅居美國、返台住在都市,他都會想辦法找地方種菜,並且設計「大嬸婆愛心站」,集中自己種的菜、左鄰右舍分享家中用不到的民生物資,讓有需要的人隨喜樂捐、自由認購,再將所得捐助弱勢。
「大嬸婆愛心站」不僅設置在他居住的社區,也推廣到各縣市和學校,宣導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珍惜資源做公益。如果沒機會種菜,劉興欽認為多走路、爬樓梯也很好。
※延伸閱讀》
‧50歲婦堅持「15年天天吃相同早餐」黃金組合減重又省時
‧花椰菜水煮汆燙很NG?蔬果業者曝更優料理法完整保留維生素C
‧24歲女盼四十歲退休「早餐只花20元」存下300萬 超省計畫曝光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