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主任黃季怡/提供、記者林進修/整理】
台北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主任醫師黃季怡發現,入夏後門診出現不少戶外活動後造成皮膚曬傷的病患,大都是沒有做好防曬措施所造成,另有少部分患者表示明明有擦防曬乳液,最後還是遭烈日灼傷。黃季怡強調,完整的防曬措施,除了定時補擦防曬品之外,其實還包含遮陽眼鏡、穿著可防禦紫外線的衣物、戴寬邊的帽子及撐傘等「防禦工事」,並盡可能避免在陽光最強的時段,也就是上午10點到下午3點時外出。
黃季怡也說,她發現,很多女性擦防曬產品時,容易漏掉脖子或後頸等部位,常常造成脖子比臉黑的窘境,紋路也會悄悄出現,加速頸部老化危機,面子雖顧到了,頸部卻早已洩露年齡的秘密。
黃季怡說,衣服其實也有防曬係數,衣服的防曬功能是以抗紫外線指數分成3個等級,UPF值越高,抗紫外功能越強,UPF15~24代表「好」,UPF25~39「很好」,UPF40~50「非常好」。
黃季怡同時建議將外露的部位塗抹防曬係數SPF30以上,及有PA+++效果的防曬品,並記得將暴露在外的手臂、背部、頸部等容易忽略的部位罩上保護衣物,才能讓皮膚得到完整的防護效果。
穿對衣服也能對抗紫外線
1.衣服的顏色:深色的衣服可吸收較多的紫外光,防曬效果會比淺色衣服好。
2.衣服伸展的程度:當衣服被伸展撐開時,布料纖維之間的孔洞會變大,紫外線穿透的量也會成比例增加。
3.衣服編織的方式:衣服編織越緊密,紫外線就越無法穿透,防曬效果較佳。
4.沾濕的衣服:被弄濕後的衣服含水量增加,容易減少其散射紫外光的能力,使得穿透的比例相對增加,造成防曬能力降低。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