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550.jpg)
台灣新生報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台灣新生報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夏天氣候悶熱,中醫有所謂「冬病夏治」的說法。不過,也有中醫師提出不同的意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醫師廖桂聲表示,氣喘是自古以來就有的疾病,傳統中醫在治氣喘也有許多特殊的處理方式,例如民眾所熟知的「三伏天的穴位敷貼療法」即為一個很好的例子,但他個人對這種療法持保留的看法。
廖桂聲醫師指出,「三伏天」指的是一年之中最熱的三個日子──初伏、中伏、末伏,初伏為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後第三個庚日,中伏為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末伏為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中醫認為,氣喘容易在冬天發生,所以透過「冬病夏治」就可以改善病症。
廖桂聲醫師進一步指出,這種治療原則是藉由一些有刺激性且致發炎的藥物,例如甘遂、細辛、延胡索、白芥子、艾葉等中藥材,將這些藥材搗碎磨粉,用薑汁糊成藥餅,敷在背部的穴位,像是肺俞、心俞、膈俞、脾俞、腎俞等穴位,每七到九天敷貼一次,每次敷貼以二至四小時。
但這種療法有禁忌,有許多小朋友或老年人在敷貼後,皮膚上產生了水泡,甚至發生感染的情形,嚴重者甚至轉變成嚴重的蜂窩性組織炎,這是敷貼藥物產生過敏所引起的情況,所以這種療法對於病情在短暫時間內並沒有明顯的進步,同時還可能出現一些後遺症,所以對這種療法他抱持保留的態度。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