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黃玉芳】
不僅在神經醫學的專業領域一把罩,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修復科主任鄭宏志把鑽研的精神也發揮在運動上,他曾是擁有六塊肌的肌肉男,瘋迷高爾夫、網球時,形容自己像得了「球癌」。忙碌的醫師生涯外,他也自詡「身忙而心閒」,喜歡寫詩、畫畫,還會跟同事到KTV「尬」歌。
十多年前,鄭宏志研發神經再生與修復技術的論文,曾刊登在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被前美國總統柯林頓譽為20 世紀三大發現之一,88年完成全球首例腰薦椎神經根斷裂神經修復手術,而他也曾讓一位筷子穿頸導致四肢癱瘓的少年,重新恢復行走站立,是不少神經損傷患者急於訪求的名醫。
打網球、高球 打Wii也「來真的」
每周一、四晚上,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大樓旁的網球場,經常可看到鄭宏志追逐小黃球的身影。每一次他都會打足兩個小時,很快就流一身汗,達到運動量。他也認為,每一次追逐網球的快速落點,也能訓練手、眼的敏感度。鄭宏志在海軍服役時,特意鍛鍊體格,常跑5000公尺,游泳也至少是1200公尺。
鄭宏志說,因立志當外科醫師,為保護手指,他放棄打籃球,選擇打網球。年輕時很瘋狂,星期六一早,帶著大瓶的寶特瓶裝開水到球場,從早打到晚也不嫌累,「那時是肌肉男,還有六塊肌喔」,他笑說。
當上醫師後也學打高爾夫,曾天天去練習場揮桿,一度像是得了「球癌」,朝思暮想的就是如何突破成績,不僅買了高爾夫球理論的書來研究,還曾經第一天打54洞、第二天打24洞。不過「不建議這樣,會運動傷害啦」。
鄭宏志打18洞最好的成績是81桿。不過打高爾夫很花時間,周末更容易塞車,最後還是又回復打網球。為了精益求精,也買過錄影帶修正自己的揮拍姿勢。
「人逮到機會要運動,要活到一百歲,絕對要運動。」鄭宏志認為,不運動心肺功能會衰退,就會更不想動,生命很容易就到終點。
他觀察,台灣的年輕人似乎比歐美的年輕人更不愛運動。但鄭宏志也說,運動可讓腦細胞再生,之前有研究發現,實驗中繞著籠子跑的老鼠比起不跑的老鼠,腦子裡的生長素增加,代表可讓腦子不退化。
菸、酒、檳榔、熬夜 門診四戒
除了運動,鄭宏志也很喜歡喝綠茶,本來他很愛喝珍珠奶茶、汽水、果汁等含糖飲料,一次有人送他茶葉,喝了後決定改喝茶。
他很重視空氣品質,診間、臥室都放有空氣清淨機,鼻子很靈的他一聞到患者身上有菸味,也會好言相勸,「門診有抽菸的病人會被我唸」。他的門診有「四戒」,希望病人戒菸、戒酒、戒檳榔,同時還要戒熬夜。因為門診裡有不少三十多歲就中風的年輕病例,一問多半有熬夜習慣。
寫詩、畫畫、攝影 愛尬歌
鄭宏志自詡「身忙而心閒」,才能忙得健康。他笑說,求學時代,自己就是那種同學眼中最「討人厭」、「愛玩、考試又考第一名」的人。他興趣廣泛,私底下也是「文藝青年」,喜歡寫詩,常以絕句、新詩表達心中的感觸。念書時加入美術社的他,也學過畫畫,神經醫學中心病房外的牆壁,掛的都是他的畫作。大學加入攝影社,也喜歡以鏡頭捕捉精彩畫面。近幾年他還特地以他的詩、畫、照片印刷成月曆,送給好友分享。
他也喜歡去KTV,不過可不是「專攻」老歌,平常他會請助理下載新歌到手機、MP3,練李聖傑、曹格、Tank、戴愛玲等年輕歌手的歌,他說,「從我唱的歌的年代,猜不出我的年紀喔!」
多年的看診經驗及身為研究領域中的佼佼者,鄭宏志也規勸他人盡量不要騎機車,因為國人脊髓損傷發生率是歐美的兩、三倍,騎機車是受傷主因,即使戴安全帽也無法保護頸椎,重大意外就可能導致癱瘓。因此他認為國人應具備「安全係數」的觀念,就會減少酒後開車、機車蛇行等危險行為。
【2009/12/13 聯合晚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