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是骨科界權威名醫,熱愛台灣秀麗山林,在看診、手術、研究與開會無止盡循環的作息中,依然擠出時間,順從內心渴望,奔向高山;一位是資深媒體人,卻在中年之後與運動結下不解之緣,更以熱情持續奮鬥,不斷挑戰下一個里程碑。他們兩位的「壯遊」經驗,有許多有趣的故事,專業角度上更有值得借鏡之處。
五十六歲的陳威明,是國內人工關節置換術權威,也是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更是病患心目中「視病猶親」的仁醫。從年輕起,他最大的興趣便是登山與攝影,許多台灣百岳留有他的足跡,多年來他透過鏡頭捕捉了台灣山林壯秀之美,也曾前往瑞士、西藏、尼泊爾、馬來西亞神山等地挑戰層巒疊峰。他在出版的攝影集《山水人間》裡提及自己「忙裡偷閒,獨鍾登山」,而身為一位骨科醫師,他更常在登山途中援助諸多身體不適的山友。
五十歲前,聯合報社長項國寧和許多媒體人一樣,鎮日案牘勞形,直到發現自己肩頸腰背無一不痛,長年未被善待的身體,開始發出抗議,經診斷他才知自己罹患了僵直性脊椎炎。五十七歲時,項國寧成功挑戰馬來西亞刁曼島十公里海泳,跨過自我蛻變的里程碑,這其間的差異在於運動。
項國寧用十年的時間,將過去只有在泳池游二十五公尺的紀錄,翻轉為在開放水域游十公里,距離增加四百倍,但換得對自我的信心,難以估計。項國寧說,突破體能的自我考驗,讓他更有勇氣面對職場上的艱難挑戰,面對未知,就像游泳一樣,「不開始做,永遠不知道怎麼做。」
爬山備兩寶 穩定膝蓋 減少受力
有人曾批評「爬山是笨蛋活動」,對膝關節傷害很大,有三十多年登山經驗的陳威明認為「人要活就是要動」,他鼓勵銀髮族,在安全行動範圍內,不用太擔心關節受傷。
有膝關節問題的銀髮族,最常詢問的是:「能不能爬山?」陳威明建議,登山杖是爬山保護膝蓋的最好工具,尤其雙手拿登山杖,降低關節受力,走路更穩,不過走到有繩子圍住的危險地帶時,建議安全作法是一手拿拐杖,一手扶繩子,保持重心。
護膝是另一個爬山必備品,但戴護膝有學問,常見錯誤戴法是戴太緊,沒有空隙,反而壓迫髕骨的活動空間,增加筋骨壓力,導致皮膚過敏。正確戴法是使用綁帶式護膝,膝蓋前方中間有空隙,分散關節壓力,有助髕骨活動。戴護膝時間最好一至兩小時,鬆開休息十五分鐘,促進血液循環。
背包打包平衡 就能減輕負擔
爬山時關節承受的力量是體重的數倍,銀髮族應控制體重,上下山時挑選材質軟的登山鞋,藉由鞋底彈簧支撐人體重量,降低膝關節反作用力,減少衝擊。他特別提醒下山時,繫緊鞋帶,防趾頭瘀青,若遇到坡度較陡的階梯,寧可繞遠些走「之」字型、坡度較緩的下山路徑,減少膝關節負荷。
背包的背法會影響肩膀、腰部和下肢,他建議背包跟腰身相合,盡量讓背包左右重量平衡,重的東西放在靠背處,將小物品裝在一起,變成一大袋,好的打包方式可以減輕身體負擔。
飲食方面,旅遊需要體力,多補充蛋白質食物和水分,尤其有心血管、腎臟問題的老人,若水分攝取不足,恐加重器官負擔。若擔心體力不夠,有些國家在高山地區提供挑夫服務,幫忙揹行李,可考慮自身體力雇用,讓旅行者悠遊走完旅程。
旅遊心法
帶著60分期望 自在享受旅程驚喜
「出國旅行不要抱持一百分的期望,我都帶著六十分的心情出發旅行,享受旅途中的驚喜。」陳威明笑說,很多人旅行前會上網查詢熱門景點,嚮往當地美景,但實際看到後卻覺得不如預期,反而很失望。所以出發前期望不要太高,不妨換個角度思考,縱使沒有看見美麗的雲海,但吸收了芬多精,肌肉骨骼更結實,甚至結交新朋友,仍收穫滿滿。
「誰說旅行一定是要看美景,即使沒看到美景,也可以看文化。」陳威明說,每個國家都有特色,旅行者應該尊重走訪的國家,不要帶有鄙視的眼神,就算沒有高樓大廈,也有獨一無二的風俗民情,所以懂得調整心態,不預設立場,抱持著享受旅途的心態,人生的壯遊可以不斷出發,每一趟旅行都是全新的開始。
熟齡壯遊講座第一場
時間:7月14日(六)下午2:00~4:30
地點:台北信義誠品六樓視聽室
主講人: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陳威明、聯合報社長項國寧
門票:350元(含場地費及價值280元新書《科學研究告訴你:這樣動,不失智!》)
購票:請上udn售票網,或來電02-8643-3926、02-8692-5588轉2798、2327洽詢。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