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常感到疲憊、情緒低落、膚況不佳?明明吃了不少肉類、魚類,自認蛋白質攝取無虞,為何身體還是「不對勁」?最新調查顯示,日本約8成民眾雖然「有吃蛋白質」,卻仍處於攝取不足的狀態,關鍵原因就藏在大家都沒注意到的吸收效率裡。
攝取量看似足夠,實則仍不夠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建議,成人女性每日建議蛋白質攝取量為50克,但實際上,50~69歲女性的「目標攝取量」應落在68~98克之間,才能真正維持健康所需。然而日本在2019年的平均攝取量僅約70克,與1950年代相當,明顯偏低。
問題不只是吃得夠不夠,還包含「吸收得好不好」。不少人其實有吃蛋白質,但由於腸道狀況不佳,無法有效吸收,導致實際供應仍遠遠不足。
10項徵兆自我檢視,你是否也陷入「隱性蛋白質缺乏」?
以下是可能出現蛋白質吸收不良的10項身體徵兆,自我檢測看看,你中幾項?
1. 經常腹脹、腸鳴或拉肚子2. 排氣氣味濃重
3. 體重難減,容易復胖
4. 髮質乾燥分岔
5. 肩膀痠痛、腰酸背痛
6. 易疲勞、恢復力差
7. 睡眠品質不佳、白天嗜睡
8. 感冒後復原慢
9. 情緒起伏大,易怒焦躁
10. 難以集中、提不起勁
若有三項以上符合,可能就是「吃進去卻吸收不到」的蛋白質不足型態。
蛋白質不足,身體會有哪些健康風險?
1. 人體組織建材不足
身體中超過半數的非水分組成來自蛋白質。缺乏蛋白質會導致肌膚粗糙、髮質變差、內臟功能退化、骨質疏鬆甚至貧血。
2. 細胞老化加劇
細胞不斷進行合成與分解,新陳代謝若因蛋白質不足而中斷,細胞更新變慢,加速老化。
3. 身體機能全面退化
荷爾蒙、酵素、免疫系統等都需要蛋白質來合成,長期不足將導致消化吸收力、免疫力、神經傳導能力全面下降。
4. 快樂荷爾蒙不足,情緒失調
蛋白質是血清素等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原料,若攝取不足,容易情緒低落、煩躁、無法專注。
5. 冷底體質與肥胖風險
蛋白質分解過程會產生熱能,幫助提升體溫。缺乏時,體溫下降、新陳代謝變差,也容易導致肥胖。
原來是「腸漏症」讓你吸收不到營養
腸道健康是營養吸收的關鍵。當腸道發炎或出現「腸漏症候群」(Leaky Gut)時,營養素無法順利吸收,甚至可能使免疫力下降,進入反覆發炎與營養不良的惡性循環。
腸漏現象會讓原本應被排除的物質通過腸壁進入血液中,造成免疫系統過度反應。不僅影響消化與吸收,還可能導致慢性疲勞、過敏或情緒失衡等問題。
維護腸道健康、提升吸收效率,是改善蛋白質不足的重要步驟。醫師建議,可透過定期營養檢測、調整飲食習慣、增加腸道友善食物的攝取來維持吸收功能。
若有經常性疲勞、情緒波動、免疫力低下等狀況,不妨檢視日常飲食是否足夠均衡,並留意蛋白質的攝取與吸收。健康的基礎,往往來自看似簡單但不可忽略的營養素。
資料來源 / Halmekup
‧81歲婦擁1600萬財產、和兒媳同住「仍怕孤獨死」盼一人獨居
‧一回家秒開冷氣、風量設定最弱 5種NG習慣讓你白花冤枉電費
‧35歲女兒終於結婚 父母卻不開心「出借書房備孕」怕孫子的誕生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