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mePlus健康設計家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PrimePlus健康設計家
聽健康
又到了充滿溫馨氛圍的歲末年初,各個公司也開始安排尾牙、聚餐等活動。在興頭上時大家免不了就喝了幾杯酒,爾後主管、同事相後敬酒、玩個遊戲,再多喝幾杯就開始出現全身飄飄然、天旋地轉、雙腳騰空的感受,接著就要失去意識了……
你是否也曾經在尾牙上喝了個酩酊大醉、隔天宿醉不起、後悔萬分呢?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完整解析飲酒後的不適到底是怎麼造成的?再教給大家5招防醉解酒的小祕訣!今年尾牙就不用再擔心身體撐不住啦!
1. 乙醇→乙醛(Acetaldehyde)
依照酒精攝取量的不同,人體可以透過兩種方式將乙醇轉換成乙醛:‧經由乙醇去氫酶(ADH)乙醇去氫酶位於肝臟中,當血液中的酒精濃度<100mg/dl時此為主要代謝酒精的途徑。此反應需要NAD+作為輔酶協助代謝,而反應中產生的大量NADH會造成代謝紊亂、慢性酒癮等問題。
‧經由微粒體乙醇氧化系統(Microsomal ethanol oxidizing system,MEOS)微粒體乙醇氧化系統位於肝臟,系統中有Cytochrome P450等酵素負責將乙醇轉換成乙醛,當血液中的酒精濃度>100mg/dl(即大量飲酒)時會啟動此代謝途徑,這時酒精代謝速率會增加、身體對於酒精的耐受度也會上升。然而同時也會產生大量自由基、H2O2、活性氧物質(ROS)等等,造成DNA的損害與致癌風險。
2.乙醛→乙酸(Acetate)
上述兩種途徑都是將乙醇轉變成乙醛,然而乙醛被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列為人類的一級致癌物,因此身體會盡快地將乙醛代謝成無毒的乙酸,而這個過程需要透過「乙醛去氫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2)」才能執行。
許多人喝酒後容易出現臉紅、心跳加快、頭暈、頭痛、嘔吐、宿醉等症狀,稱之為「酒精不耐症」。主要的原因就是體內缺乏酒精代謝第二階段所需要的乙醛去氫酶(ALDH2),使得乙醛無法被代謝而堆積在身體內造成毒性,而引發的一連串不適感。
這種缺乏乙醛去氫酶的狀況與先天基因變異有關。根據統計發現亞洲人缺乏乙醛去氫酶的比例遠遠高於歐洲、非洲等其他人種,特別是台灣人,大約有45%的族群屬於酒精不耐症,為世界之最,因此台灣人被列為最不適合喝酒的族群,會特別容易臉紅及產生不適感。
而多項研究都指出,喝酒容易臉紅的人,會大幅提高罹癌的風險,也會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因此如果知道自己有酒精不耐症,就要盡量少碰酒精類飲品喔!
1.避免空腹喝酒:喝酒前先吃點東西墊墊胃,特別是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例如:蛋、堅果、起司等等,可以幫助延緩酒精的吸收。
2.邊吃飯邊喝酒:一邊吃飯一邊喝酒能夠減緩喝酒的速度,用其他食物來佔用胃容量,並避免短時間內攝取大量酒精。
3.一杯酒一杯水:酒精有利尿的特性,會加速體內脫水,並造成電解質不平衡,因而出現頭暈、頭痛、疲憊、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等症狀,因此飲用足夠的水能夠避免身體脫水的狀況。
4.酒後一杯蜂蜜水:蜂蜜中含有大量果糖,而身體在代謝果糖時會產生NAD+,能作為酒精代謝的輔酶,因此能夠加速酒精代謝。
5.補充綜合維生素:
綜合維生素是大部分市售解酒液中含有的成分,特別是維生素B群及維生素C。維生素B群參與體內多種代謝反應,能加速 酒精的代謝;而維生素C的抗氧化能力則能減少酒精對 於肝臟的損害。
此外,每1公克酒精能提供7 kcal的熱量,才會有「喝酒幾乎等於喝油」的說法(每1公克油脂可以提供9 kcal的熱量)。而前面提到的蜂蜜水雖然確實能夠加速酒精代謝,但此法卻會提升罹患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MS)的風險,對於三高患者也可能會讓病情控制變差。因此,遵守適量飲酒的原則才能喝得盡興又不傷身。
而衛福部也提供了國人「適量飲酒」的定義:男性每日不超過2杯、女性每日不超過1杯。1杯定義為10公克的酒精。
若換算成市面上常見的酒類,則如下表所示:
有喝過酒的人就會發現,其實上表列出來的份量並不多,一個不注意就有可能會喝超過,因此除了搭配前面提供給大家的5個小秘訣之外,Evelyn在這邊也要提醒大家,無論是逢年過節、尾牙聚餐,還是親友歡聚,都要記得理性飲酒,才不會傷害身體喔!
新的一年,讓《PrimePlus健康設計家》與您一起迎接嶄新的未來。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