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鄭涵文/台北報導】
國內爆發近3年來最大一波A型肝炎本土群聚事件,只不過個案分散在全台各地,主要是生食貝類所致。疾病管制署表示,今年10月1日到11月30日期間,急性病毒性A型肝炎本土病例高達30人,其中25人住院,相較去年同期僅4人,今年個案顯著增加。疾管署除了做疫情調查,也首度運用基因定序技術,經過交叉比對後證實,應是生食貝類造成A肝病毒感染。
中研院院士陳培哲說,令人擔憂的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卻有九成沒有A肝抗體,不僅遭病毒感染的風險高,一旦染病情況也較嚴重。此外,若本身是B肝或C肝帶原者,或是年紀較大的長者如果又感染A肝,則容易併發猛爆性肝炎死亡。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今年截至目前為止共有65例A肝個案,這次生食貝類事件就約占全年A肝個案的一半。以往每年約有60到70例A肝病毒感染病例,去年有99例。但特別的是,今年疾管署除了首度採用基因定序和疫調共同「破案」,找出A肝群聚事件的元凶,也首次運用鉅細靡遺、高達200個題目的問卷來調查食物中毒疫情,以往問題不到20題,但這次光是要做完一分問卷就要花掉30到40分鐘。
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陳婉青說,透過採血、糞便檢體做RNA基因定序發現,感染A肝的30人中僅23人能驗到足夠的病毒量,其中有19人的病毒基因序列相近。陳培哲進一步解釋,這次能發現相同的致病源頭,除了病毒的基因序列幾乎一樣,加上問卷交叉比對發現,感染A肝的19人共通點都是生食貝類或帶殼海鮮。莊人祥補充,若非基因定序,根本查不到源頭,也無法找出感染者的共同行為。
不過,疾管署目前頂多只能追蹤到相同感染源,卻很難再往前追溯。陳培哲說,一方面是個案分散在全台各縣市,另一方面是A肝病毒的潛伏期長達15到50天,後續調查時食物早被民眾給吃下肚,增加疫調的難度。儘管疾管署已抽查相關生產者或餐廳,但至今仍未查到明確來源。
疾管署署長郭旭崧表示,A肝主要透過糞口傳染,但自從台灣衛生條件改善,近年少見流行。
預防A肝最重要的方法是盡量避免生食海鮮,陳培哲說,1988年大陸上海曾發生30萬人因生吃毛蚶而感染A肝案例。他解釋,蠔類、蛤蠣及文蛤等貝類水產品,因有濃縮水中病原物質的特性,建議民眾烹煮時,最好等到殼開後,再多煮3到5分鐘才食用。
疾管署也建議,沒有抗體的民眾可自費施打A肝疫苗,施打兩劑,疫苗保護力可達20年。
【2014/12/06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