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客家話的讀者可能一眼就看出「食當飽」是客家話吃得很飽的意思。四十歲,在苗栗出生的劉政熾回到故鄉專營中式點心時,取了個音義都很切合的「食當包」作為品牌與店名,讓鄉親一目了然知道巷子裡開了一家可以當正餐吃的包子店,就這樣展開了人生下半場的跨界大轉彎。
拜師學麵點 卻越學越困惑
劉正熾和太太胡嘉真是在英國留學時認識的,在英國只是學長學妹關係的兩人,回到台灣各自投入財務管理相關的工作期間,才漸漸培養出另一種感覺。就在劉正熾被派駐大陸的那段時間,他們決定攜手終身。能娶到集能幹、勤奮、漂亮的學妹,劉學長有點不好意思的說:「我真是中到特獎彩券!」
新的生命總是會帶來新的啟發,懷了第一個孩子之後,他們開始討論小家庭的未來,確定不要過著分居兩地的日子,兩人決定寧願減少收入也不要犧牲家庭生活,於是選擇小規模、小投資就可以創業的中式麵點。從自己摸索到拜師學藝,兩人越學卻越困惑,尤其是添加物和發酵這兩門大學問,傳統師傅總是說不太清楚。每當師傅回答:「我們當學徒時候就是這樣做的!」他們就更想要參透其中奧祕。
老麵發酵久 香氣更豐富細緻
為了追根究柢,兩人前後報進簡稱為榖研所的「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認真的學習技術之外,也同時把能加和不能加的添加物研究清楚。「食當包」店裡的饅頭、包子、港點等,所有麵食點心的原料就只有麵粉、水、鹽、糖,以及天然的蔬果、榖物、果乾,能做到柔軟卻有彈性的口感,全憑老麵和年輕麵團的比例調和。
圖╱朱慧芳
老麵配新麵 吃了不會「溢刺酸」
圖╱朱慧芳
兩人拿出再讀一個碩士的精神不斷研究試驗,調配出他們認為可以給自家人吃,也受到消費者好評不斷的老麵加新麵的配方比例,並從三年前開始開張營業。他們最開心的是聽到客人回饋說,原本吃饅頭容易「溢刺酸」(胃酸逆流)的,吃了食當包的包子饅頭,胃變得很聽話。
胡嘉真說,包子饅頭是主食的另一種選項,安全和好吃必須兼顧。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她要從自己雙手開始為孩子的健康把關,也希望把中式麵食的製程透明化、健康化,讓消費者可以吃一口就知道乾淨無添加是什麼樣的真滋味。
食當包 0908-967-108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