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食品、藥品可能含鋁,毒物科醫師建議民眾,平常多喝水,幫助鋁排出,但腎功能較差的老人和小孩應小心。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食品組長蔡淑貞指出,國人吃進鋁主要來源,為食品添加物膨鬆劑、品質改良劑和明礬等,衛生單位一直有輔導業者,以碳酸氫鈉、碳酸鉀等取代鋁,但業者認為明礬脆度較佳,一時不易取代。
鋁對身體的危害,台北榮民總醫院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吳明玲說,十多年前有研究指出,失智症患者腦組織鋁含量升高,懷疑鋁會導致失智症;但後來研究發現,可能是因失智症者腦病變,造成鋁沈積其中,無法證明兩者關連。
吳明玲表示,生活中接觸鋁的機會多,如胃藥(制酸劑),主成分是鋁和鎂,鋁有助抑制胃酸;部分止汗劑也含鋁,幫助制菌,所以胃藥應必要時才吃,勿當成補藥吃,並慎選止汗劑。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老年人腎功能只剩一半,一歲以下幼兒腎發育不全,都不易排出鋁,對含鋁食物少吃為妙。
💪更多健康推薦
‧擁6千萬模範夫妻退休搬進高級大樓 親戚上門揭穿假象:錢不代表一切
‧健康退休師夫妻65歲就入住養老院 不擔心9萬高月費直呼「太幸福」
‧吃藍莓防失智!藍莓一買回家就洗易發霉 專家教正確處理延長保鮮期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