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周報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元氣周報
【元氣周報/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德國醫學博士 洪建德】
針對老年人的飲食調查結果常發現,熱量、大營養素與微營養素都不足,或多吃了加工食品,提高了熱量密度。此外,糖尿病等治療飲食,被訛傳或錯誤解讀,造成過度禁忌,反而影響健康。
美國農業部、美國健康部共同於2011年元月初公告的「美國人2010年飲食指南重點」指出:
1.均衡地減少熱量。
2.要減少某些食物與食物的成分,例如反式脂肪酸、食鹽、糖等。
3.要增加營養素密度高的食物。
4.建構良好的飲食型態。
5.要正確選擇,老年人無特別條款。
2005年澳洲老人飲食指南雖已經廢除,但類同於美國。似乎替高營養密度的沙西米壽司的角色開路,除了低熱量、高蛋白質外,還富含DHA、EPA、微量元素、維生素等。
再查網路醫學資料庫,未見專科醫學指南上有「老人不能吃沙西米」。除了免疫力弱的高齡者,例如血糖失控、化療中的癌症、使用類固醇、愛滋病毒帶原者,我不推薦食用外,我主張不應剝奪老人與非老人吃同樣食物的權利,因為蛋白質與礦物質營養密度最高的,是生食的海鮮或是簡單烹調的海鮮(例如台式煮湯或清蒸),前者唯一顧慮是細菌性食物中毒,寄生蟲極少使海產生食成為公共衛生問題,日本主管機關未提出過禁止吃沙西米。
人體寄生蟲約50種,中間宿主都是陸上與淡水生物,凡加熱未達殺死蟲體的56度,都有感染可能,只要不生吃淡水魚、淡水螺絲、淡水汙染的水源或植物就可預防。海洋的寄生蟲宿主為海洋哺乳動物,人類為誤食的非寄主,所引起寄生蟲進入人體後不久便死亡;極少數因為過敏或削弱免疫功能而讓寄生蟲迷走,最常肇事的就是海獸胃線蟲了。
生食海鮮已成為全球風尚,人類感染率極低,關鍵在細菌學與減菌操作。民國49年以前,台灣十大死亡原因榜首一直是細菌性腸炎,另一方面,在19世紀末發現細菌後,發展殺菌與滅菌與無菌作業,自來水與地下汙水道的普及,進行預期的減菌調理海鮮,所以日本戰後70年來,吃沙西米很安全。但是生食與熟食都怕重金屬、核廢料、貝毒或藻毒汙染。
食物帶給動物元氣,在壽司屋中、居酒屋中,老年人花些小錢與親友相聚,吃壽司與沙西米不應被限制,而且有益內需景氣,造就寬廣美食王國,何樂不為。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