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周報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元氣周報
【元氣周報/摘自時報出版《慢食之後》】
整件事裡最讓人憂心的是,生產商黑白不分到連阿斯巴甜都不認為是人工添加物。「古早味」、「傳統手工」這樣的字語,現在只是空殼的廣告術語。
台灣朋友打國際電話到巴黎跟我訴苦:他最近買了一袋號稱不加糖精、不加人工添加物的蜜餞。東西寄到家了,拿成分表一看,阿斯巴甜赫然在內!
「阿斯巴甜不是糖精人工添加物是什麼?我找了好久,找遍所有的超市賣場,真的找不到只用簡單的鹽和糖製作的蜜餞。所謂的古早味、古法製作,都是鬼扯。」
朋友打電話給販售這項宣稱嚴選產品的網站網主,對方只苦笑地說,他也無法要求生產商不能加這個加那個,最後無奈地加了一句:用阿斯巴甜,至少糖尿病患也可以吃。
顯然人工添加物在現代工業食品中已經是必要之惡,這在全世界都一樣。
我不是純淨天然食品的基本教義派信徒,或是激進的環保有機食品的死忠。我偶爾也吃含防腐劑的泡麵、泡過氯水消毒的麥當勞雞塊、買有添加色素的豬肉香腸,我很清楚地意識到,活在今日不可能逃過無所不在的殘留農藥或人工添加物。
但這不表示對自己下肚的東西無所謂的照單全收。對於人工添加物、農藥殘留、生長激素、荷爾蒙或是防腐劑,我面對的態度是:能不碰就不碰,能拒吃就拒吃。
簡單地說,這是個意識的問題:做為一個消費者,對這些東西的存在,我們的態度是什麼?警覺?還是無所謂?為人父母,你對孩子吃進身體內的東西是不是漠而不聞、視而不見?
消費者的無警覺,被動漠然或無所謂,某種程度決定了生產製造商使用這些添加物的態度和透明性。政府公權力只能訂出添加物可能危害人體的上限標準,卻無法訂出食品製造的最低道德標準。
在這個現代科技時代,手工對抗工業,天然對抗合成,傳統對抗速成,我們的價值追求和消費型態在傾向哪一方?我們想留給下一代的孩子什麼樣的傳統食品?什麼樣的味道記憶?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