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任潔/屏東市】
台語「飯桶」兩字,至少有兩個意義:一是盛飯的木器,一是笨蛋。可是對我這個七十古來稀的傢伙,答案以上皆非,正確的答案是「飯量大」。若非老婆喝止,平均每餐兩大碗飯後,手不停箸,數十年如一日。
用飯時間,我向來難掩「皇帝大」的好心情來者不拒,即使有「米蟲」蹤跡,亦不改其樂,還對白白淨淨的白米飯敬而遠之,除非摻有地瓜,熟炊後,兩者攪成一體,讓米與瓜的芳香互補有無。
地瓜飯色香味俱全,黏而不稠,粒而不離,外加一小碟豆腐,頂多幾條魚或肉,既養生,又溫飽,簡簡單單;一旦進入腸胃輕易消化,有助排便,在下至今唇紅齒白,人助亦助耳。
一般人瞧不起地瓜,與到訪戚友對話或餐敘,口中絕無此物。今非昔比矣,大街小巷販售烤地瓜比「熱狗」還奇貨可居,想像「盤中餮」,但見地瓜招搖,絕非尋常人家。或病後,或情緒不佳,米飯難以下嚥乎?來一碗地瓜稀飯,保證裡外舒暢,一改刻板印象,閣下何妨一嚐。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