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游明煌/基隆報導】
署立基隆醫院醫師翁書賢表示,習慣吃高油脂、高熱量食物的民眾,較容易罹患膽結石;營養師提醒預防之道除多運動外,飲食要注意低糖、低脂、低膽固醇和高纖維為主。
翁書賢說,約1成民眾會罹患膽結石,其中以30歲以上居多,和飲食習慣、體質、藥物等都有關係;懷孕婦女、長期服用避孕藥及停經藥物女性,及肥胖、糖尿病、胰臟疾病、肝炎,都容易罹患膽結石。
他表示,結石會使膽汁無法順利排出,常見的症狀有飯後惡心、上腹不適、疼痛等,嚴重時會伴隨發燒、黃疸、膽囊炎、膽管炎等,因初期沒有症狀,常被一般人忽略。
翁書賢說,膽結石很少可以自然排出,通常採用藥物及低脂飲食治療,根治則要由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切除;老年人第1次膽結石併發症往往較嚴重,死亡率可達2成。
營養師許秋萍建議民眾多喝檸檬水補充維他命C,避免攝取過鹹及過量高草酸(如大量菠菜、巧克力、紅茶)與動物性蛋白質的食物。
💪更多健康推薦
‧77歲母月領1萬多元清貧節儉 兒偷看手機驚見:原來是隱藏版富翁
‧60歲婦甩結縭四十年丈夫「成功爭到房產」面對三大失算超後悔
‧穩定血糖怎麼吃?6類食物幫你降低餐後血糖波動又有飽足感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