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真相/「隔夜菜」是否真的會致癌?
【文、圖/摘自《吃的真相:科學家為你解開74個食物密碼》/雲無心博士著/野人文化出版】
但凡關注食品健康的人,肯定聽過「隔夜菜致癌」的說法。在網路、報刊上甚至有某人吃了隔夜菜被送進急救室的報導。許多專家也紛紛解釋,隔夜菜會產生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是一種致癌物;更有甚者指出,「蔬菜每加熱一次,致癌物增加幾十倍」。那麼,蔬菜中有多少致癌物?它們又從何而來?「隔夜」過程中發生了什麼?蔬菜,又該如何保存和食用呢?
致癌物,不可避免的存在
氮是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元素,植物的生長必須要有氮肥。植物吸收環境中的氮,通過複雜的生化反應最終合成氨基酸。在這個過程中,硝酸鹽的產生是不可避免的步驟之一。植物體內有一些還原酶,可以把一部分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鹽。
所以,所有的植物中都含有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現在的科學研究結果一般認為硝酸鹽本身是無毒的,而亞硝酸鹽如果大量進入人體的話,可能導致「高鐵血紅蛋白症」,血液失去攜帶氧的能力,從而出現缺氧症狀,嚴重的可能危及生命。對亞硝酸鹽更廣泛的憂慮還在於它在人體內可能轉化成亞硝胺,而後者是一種致癌物。
我們的所有飲食,水、肉、蔬菜、水果等,都不可避免地含有硝酸鹽和亞硝酸鹽。根據歐美等國的統計,在正常飲食中,蔬菜是硝酸鹽最主要的來源,而亞硝酸鹽往往跟硝酸鹽的轉化相關。在植物性食物中,又以綠葉蔬菜的含量最高。
除了蔬菜種類本身,硝酸鹽的含量還跟種植方式、收割期等因素有關。不同的蔬菜之間,同種蔬菜的不同產地、不同季節之間,硝酸鹽的含量也會大大不同。
不過,在正常情況下,蔬菜中的這些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的含量距離危害人體的劑量還有相當的差距。而且,蔬菜對人體健康有著許多明確的好處。所以,科學界、食品衛生機構還是推薦人們多吃蔬菜。
這樣,我們關心的問題就變成了:如何在獲得蔬菜帶來的好處的同時,盡量減少可能的危害?
「隔夜菜」,與「夜」無關
晚上炒了一盤菜,沒吃完,第二天再吃,當然就叫「隔夜菜」。不過,正如有人問的:如果我半夜吃呢?如果我早晨炒了,晚上吃呢?
從食品科學的角度來說,隔不隔夜不是問題所在。問題的實質是做好的菜在保存過程中發生了什麼。我們擔心的是蔬菜中的硝酸鹽轉化成亞硝酸鹽。這個轉化過程可以由蔬菜中本來的還原酶來實現,不過在菜被加熱做熟的過程中,這些酶失去了活性,這條路也就被截斷了。另一種途徑是細菌的作用,本來蔬菜被煮熟,其中的細菌也被殺得差不多了。但是在吃的過程中,筷子上會有一些細菌進入菜中;在保存過程中,一些空氣中的細菌也有可能進入剩菜中。煮熟的蔬菜更適合細菌繁衍,在適當的條件下它們會大量繁殖,而繁殖過程中硝酸鹽就可能轉化成亞硝酸鹽。
這樣的一個過程,與隔不隔夜無關,只與保存條件有關。最後菜中會有多少亞硝酸鹽產生,首先取決於蔬菜本身;其次是煮熟的蔬菜在什麼樣的條件下保存;第三才是保存了多長時間。
不吃「隔夜菜」,吃什麼?
根據前面的分析,「隔夜菜」確實可能會產生致癌物亞硝酸鹽。如果我們不吃「隔夜菜」,是不是就解決問題了呢?
那得看跟什麼吃法相比:
如果我們可以每餐都買新鮮的蔬菜,做多少吃多少,那麼不吃「隔夜菜」是有意義的。但是,如果我們只是把買來的蔬菜放到「隔夜」之後再煮,跟煮熟了之後放置「隔夜」相比,差別在哪兒呢?
首先,蔬菜裡的還原酶還保持活性,它們可能繼續把硝酸鹽轉化成亞硝酸鹽;其次,蔬菜上的細菌依然存在,外部的細菌也依然可以進入到蔬菜裡去。不過因為蔬菜是完整的,它們對於細菌的天然保護機制可能還繼續起作用,所以細菌的繁殖也可能不如在「熟菜」中那麼如魚得水。
毫無疑問,無論是煮成了「熟菜」還是把生蔬菜放到第二天再煮,菜中都可能產生亞硝酸鹽。一旦產生,就無法去除。至於哪種方式產生得多,影響因素太多,除非針對每一種菜、每一種保存條件來做實驗檢測,否則難以得出簡單的結論。
總結:如何保存和食用蔬菜
回到蔬菜上來。因為蔬菜對於健康有明確的好處,我們不可能因為「可能」有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的存在就不吃。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又使得很多人不可能像農民那樣每頓飯從地裡現拔蔬菜做來吃。對許多人來說,買一次菜吃幾天也是很普通、很平常的事情。所以,保存蔬菜就成了食品健康中很重要的問題。
蔬菜中亞硝酸鹽的產生,原料是蔬菜中的硝酸鹽,轉化條件主要是細菌生長,「隔夜」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減少亞硝酸鹽的產生,可以多管齊下。首先,減少蔬菜(尤其是綠葉蔬菜)的保存時間,增加買菜頻率;其次,需要保存的蔬菜,洗淨包好可以減少攜帶的細菌,煮好沒吃完的蔬菜,也可以封好保存在冰箱中。
「隔夜」並非亞硝酸鹽產生的關鍵,加熱也不會增加致癌物的含量。當然,蔬菜中的許多種維生素在加熱的時候會被破壞,多次加熱的蔬菜也比較難吃。從「好吃」的角度來說,「隔夜菜」確實比較差;從營養的角度來說,多次加熱確實有一定影響;但從安全性的角度說,加熱並沒有什麼問題。隔夜菜,也完全沒有傳說中的「致癌」能力。
推薦閱讀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白藜蘆醇、茄紅素助護心? 別亂吃!營養師解析真相
動物鐵、植物鐵哪個好?營養師告訴你補鐵食材排行榜
蔬菜都吃就是不吃主食?你到底在吃素還是瞎折騰
抗發炎、降三高 沙棘果油的Omega真那麼有效嗎?
吃飽不代表吃好!掌握這幾個關鍵,才算是「好好吃飯」
食在營養/抗氧化力強、熱量低 一份草莓滿足維生素C攝取量
吃生薑 研究證實妙用多
去礦物質RO逆滲透水能不能喝?教授:對健康有影響
喝咖啡、吃甜食讓你胃食道逆流?10種食物助改善
手沖咖啡是成功或失敗?咖啡大師教你從咖啡渣判斷
「蛋製品」未處理好易致食物中毒 這樣做可讓沙門氏桿菌死光光!
愛喝美式你比較衝動,喝拿鐵的個性是? 心理師從「10種咖啡」看出你的性格
營養學博士照吃垃圾食物!營養學教授:這4種飲食習慣比吃泡麵、薯條還傷身
吃早餐要注意 這種食物最容易出問題
水果你真的吃對了嗎?滿足對你好的水果其實有條件
外帶麻辣鍋湯底回家後該如何保存? 專家提醒這幾點要注意!
吃不完的鍋底帶回家吃可以嗎?營養師:記得這二件事很重要
寒流又要來 營養師建議打包鍋底先煮沸再保存
水餃熱量排行曝光 !「這口味」意外爆肥 網驚:還以為很清淡
熱量比綠花椰菜還低 「夏南瓜」富含鉀有利血壓控制
多吃蔬菜還是便秘? 醫曝「便祕兇手」愈做愈是一肚子大便
火鍋良伴山茼蒿,富含多種維生素與粗纖維 高纖飽足不發胖!
季節造成不適?專家告訴你春夏秋冬身體哪部位易虛弱
如何精準評鑑咖啡風味?大師教你怎麼進行咖啡杯測
吃白飯容易胖、得糖尿病?營養專家破迷思 注意4件事健康吃
因為一顆花生,3歲孩童成了植物人!這些食物最好不要給孩子吃
有痛風也是可以吃火鍋!但要怎麼吃? 泌尿科醫師告訴你
不想出門,在家吃調理包!營養師教3招安心吃
冬天食慾旺盛易飢餓 吃點粗糧粥不胖又營養!
適量吃花生 可改善心血管代謝健康
猜你喜歡
發熱衣洗錯一次「保暖度大降70%」4大洗滌地雷曝光
手沖咖啡是成功或失敗?咖啡大師教你從咖啡渣判斷
去礦物質RO逆滲透水能不能喝?教授:對健康有影響
喝咖啡、吃甜食讓你胃食道逆流?10種食物助改善
羽絨衣怎麼穿才保暖? 名醫揭關鍵原因:不要穿錯
營養學博士照吃垃圾食物!營養學教授:這4種飲食習慣比吃泡麵、薯條還傷身
運動多久才有效?研究揭最能降死亡率的運動時間
愛喝美式你比較衝動,喝拿鐵的個性是? 心理師從「10種咖啡」看出你的性格
十二時辰的各器官排毒時間 中醫師教你如何排毒養生!
你也搞錯了嗎?羅漢果不是中藥!中醫揭真正用途
動物鐵、植物鐵哪個好?營養師告訴你補鐵食材排行榜
不只能暖手!暖暖包用完不要丟 家事達人教你4種功用
蔬菜都吃就是不吃主食?你到底在吃素還是瞎折騰
強寒流來襲 中醫師:暖暖包貼這三處暖全身
祛寒保暖 中醫師推薦喝2茶飲、吹風機吹5穴
健身教練血淋淋的慘痛教訓:千萬不要以受傷換取經驗
吃飽不代表吃好!掌握這幾個關鍵,才算是「好好吃飯」
找到自己的「最適老樣」!王偉忠:熟年的快樂,來自掌聲與失落都要承擔
水餃熱量排行曝光 !「這口味」意外爆肥 網驚:還以為很清淡
吃生薑 研究證實妙用多
「蛋製品」未處理好易致食物中毒 這樣做可讓沙門氏桿菌死光光!
9成民眾都用錯了!暖暖包不是用搓的、別握手中 正確用法曝光
天冷吃火鍋血壓、血脂飆?專家點名火鍋地雷:湯底、醬料、油脂含量高!
手麻腳麻像針在刺?注意維生素B12缺乏警訊!掌握3-6周黃金治療期
對抗天冷!中醫師教你泡2種暖心暖身的養生茶
職場上的小人「做3件事」超勤快!很會裝忙、經營關係
深蹲也入列!專家告訴你重訓最容易受傷的5大動作
白藜蘆醇、茄紅素是護心好成分? 營養師破解真相
「四大護心穴道」每天按壓20下 促進心血管循環!
白藜蘆醇、茄紅素助護心? 別亂吃!營養師解析真相
葉黃素百百種該如何選擇? 藥師破解常見5大NG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