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養生/ 聰明飲食

藥材大雜燴 不如純方一味

【聯合報/林鴻基/北縣鴻林中醫診所院長(本文作者兼具中、西醫資格)】

電視美食節目主持人,手拿麥克風訪問人氣鼎沸的排隊美食店老闆,「好吃的秘訣在那裡?」常見老闆半得意半神秘地說,「這道祖傳招牌菜裡放了5、60種中藥材」。

藥物的合併使用,西方醫學講的是藥物間的「交互作用」(interaction),中醫的五行相生相剋,不同中藥間當然也有增效或減效的情形,像人參有「十八反」,說明用藥禁忌;臨床上,不同藥性的藥共同,也較易有過敏反應,如蕁蔴疹的產生,至於實症和虛症的藥或方劑同用,如瀉肝膽實火的「龍膽瀉肝湯」和疏肝解鬱的「加味逍遙散」同用,根本是違反藥理。

中醫藥最初的起源是藥食同源,也是醫巫同源,偶爾看到含有數十種、甚至百餘種成分組成的中藥處方,讓我這個由西醫轉任的中醫師十分不安,即令處方把病人治療好了,也不知道是那種藥物的功勞。治療方式若是「散彈打鳥」式,其實醫師是有點「打混仗」的,為什麼不把有效的成分挑出來,不要讓病人去吃太多無用的渣滓。

想像一下,古時巫師在沸騰火熱的湯藥裡,左手丟入一把蚯蚓,右手置入幾隻蠍子,鍋子裡就有數十種自己都背不出的藥物;這是遙遠古代,現代中醫不應和它沾上邊。

將藥物純化的想法,是西方醫學的思考邏輯。吊詭的是,個別藥物的精製純化再全部組合,可能由於結構式的改變,藥效常常消失或減退。這是中藥科學化的困境,即如最常見的四物湯,學者把當歸、川芎、芍藥、熟地黃純化後,藥效即大幅衰退。因此中藥在炮製過程中藥物間的交互作用,實在非常複雜,遑論同時服用中藥和西藥的交互作用;病人問起,醫界習慣以中藥西藥間隔一、兩個小時服用,真相是,併用某些中西藥,醫師們其實也不知道藥物間的相互關係。

當西醫笑著說中醫不科學的同時,我們看到西醫針對幽門桿菌的根治療法,抗生素1種2種3種一路加上去,3合1,4合1療法,甚至串聯療法,其中質子幫浦抑制劑(PPI)配合3種抗生素,較為多數醫師所接受,而這種開處方的方式,也許和中醫根本沒有兩樣。

中醫傳到日本,稱作「漢醫」;傳到韓國,稱作「東醫」或目前的「韓醫」,當我知道日本的漢醫,診療完一個病人,一次只開一個方,而且絕不增加或減少方劑的內容,我的內心隱然有些感動,這種執著,有點類似科學上的潔癖,是對學術及生命的尊重,此種開方和傳統華人的中醫已漸行漸遠,已走出自己的路來,想著日本的民族性,想著華人的「打混仗」,我有種淡淡的焦慮由心底擴散開來。

【2009/11/21 聯合報】

中醫 中藥 抗生素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