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鮮味聰明啖 蝦蟹魚貝透明選
為提供現代化健康飲食正確知識,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於6/30(六)舉辦第十場『2018 良食脈動 Food Pulse食育系列講座』,以『盛夏鮮味聰明啖 蝦蟹魚貝透明選』為主題,邀請食領域專家以科學為基礎,引領消費者正確認識新鮮海產及水產加工品,為家人的飲食知識把關。
挑選水產乾製品,請留意受潮問題!
根據漁業署網站資訊,台灣近十年的年漁獲量約140萬噸,主要為遠洋漁業,其次則為近海漁業,整體漁獲總重量中可食量僅佔一半,其中約9成的蝦蟹、魚翅常作冷凍水產品出口至其他國家,台灣人所吃的肥美海鮮,其實大多都從中國、日本進口而來!
灃食智庫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前任校長周照仁分享,以干貝為例,在市場中買到的乾貨干貝就是台灣的大宗進口海鮮之一;海帶、昆布等我們所熟悉的食材,也大多從中國東北、日本等地進口而得,藻類常生長在寒冷的地域,因此位在溫熱帶的台灣產量較為稀少。
周照仁提醒,乾貨類鹽度高、味道濃,浸水再食用可恢復口感並去除多餘鹽分,選購時由於大包裝批發乾貨類容易因稍微遇水或下雨濕氣而有長黴的風險,尤其大袋乾貨產品越是賣到包裝底層時越要注意,若是乾燥技術執行不夠完全,容易導致外層乾燥、裡層水分逐漸反潮至表層的情形,如此一來,儲放時間就不宜過長,建議採購時可多留意。
買回家後保存的正確方式,周照仁建議「蛋白質類」放冷藏,例如因應飲食習慣,鹽分含量逐漸下降的烏魚子,儲放期限縮短,無論是否為真空包裝,都建議冷藏儲存,「植物性」食材則放陰涼乾燥的地方即可,放冰箱反而容易導致黑變。
海鮮迷思:吃不新鮮的蝦蟹易過敏?
回想過去,你是否曾經因為食用海鮮而有皮膚紅癢的經驗?食用不新鮮的海產容易引發過敏,其實是不正確的說法!對海鮮過敏的人們,無論吃得多新鮮,都一樣會產生過敏反應。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水產食品科學系教授蔡永祥指出,不新鮮、產生胺類的蝦類,可能發生的是「類過敏」症狀,正確應該稱作「食品中毒」,例如吃完五分鐘後開始皮膚紅腫、嘴唇腫脹、心跳加速、呼吸困難等。但如果以蝦蟹過敏原「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為例,其為蝦蟹本身即具有的成分,並不會因不新鮮而逐漸累積,所以即便食用了最新鮮蝦蟹一樣會引發過敏,而且病發會逐次惡化,對於有特定過敏反應者不可不注意。
蔡永祥分享,為了避免食物中毒,我們可以藉由蝦子是否頭身分離、變黃變黑的現象來判別鮮度。2016年食藥署公告市售蝦子或蝦仁抽驗,約有百分之五不合格率,其中大多都是漂白劑二氧化硫添加過量,蔡永祥指出,添加二氧化硫可以維持賣相之外,泡入磷酸鹽則能讓蝦仁吸水膨大至原先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大小,並呈現透明淡粉紅色、外表光亮、口感爽脆。
市售蝦仁大多來自盒裝冷凍白蝦分級篩選後小規格品,剝殼完的模樣,應是表層帶微量黏液、乾燥扁平,而且咬起來札實、軟中帶脆。蔡永祥分享,二氧化硫、磷酸鹽雖然都是合法的添加物,適量添加之下無安全疑慮,但如果仍會擔心,兩者都為水溶性物質,食用前泡水約5到10幾分鐘就能減少殘留量。
盛夏尋鱻!吃漁鮮不可不知的3C1Q心法!
瞭解如何安全挑乾貨、辨認蝦蟹新鮮度之外,我們該如何安心吃鮮魚?灃食智庫台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名譽教授蕭泉源教大家「保鮮3C1Q」心法!所謂3C1Q,即為清潔(Clean)、防護(Covered)、保冷(Cool)、快速處理(Quick),相較於禽畜肉類,魚的特色為筋少、肌纖維短、水分多、酵素活性較強,加上皮膚薄、鱗片易脫落鰓、消化器官等部位容易被細菌侵襲,而且魚類種類繁多,在船上保鮮不易因應各種魚類特性做完整防護,因此魚真的比禽畜肉類更容易腐敗!
生產鏈必須做好清潔,例如「消肚」,意指養殖魚在捕撈之前使魚群驚嚇而將消化道之殘物排出,接著放血保持魚體鮮度、魚肉美觀,最後悉心去鰓、鱗、內臟,並以次氯酸水清潔殺菌;第二步選擇適當材料包裝防護,將結凍後的魚蝦浸於冰水或噴冷水,使魚蝦體外包一層冰以延長儲存時間;第三步,將魚體放置適當溫度保冷,例如生魚片必須放置攝氏零下60度極低溫冷凍,以延緩細菌、酵素作用;最後,前處理、急速冷凍、運輸,到解凍烹飪都要「快」,如日常解凍真空包裝海鮮,不拆封、直接放水槽流水解凍,就是安全的快速解凍方式。
挑選魚貨的方法有很多,例如體表是否光鮮、鰓的部位保持紅潤、內臟不能濕軟發臭等,良好製造的冷凍品鮮度也不一定比新鮮品來得差,只要多留意產品外觀、包裝標示、品牌資訊,通過生產履歷、CAS、HACCP等認證,的確多一層檢驗輔導、多一層保障。
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經理湯惟靜分享,同為職業婦女的自己,在食品供應鏈越來越長的今日,對於漁獲從捕撈、選購到處理也常有疑問,因此希望透過良食脈動系列講座,提供家長、教師更現代化的飲食觀念,培養選擇食物的能力,共同為自己與孩子的飲食知識及健康把關!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研究揭葡萄護眼效果遠勝葉黃素 營養師曝最佳吃法
研究:酪梨讓腸道微生物多樣化 還可助排出脂肪
預防骨質疏鬆 女性更要注意飲食補充鈣、維生素D
研究證實喝2飲品降早逝風險 專家:喝對方法很關鍵
白肉取代紅肉+每天5蔬果 營養師教你如何控制高血壓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喝雞湯 營養師教你避免攝取過多油脂
六款豆腐熱量排行曝光!凍豆腐竟然第三名 營養師說明原因
黑芝麻抗癌、降膽固醇還能再生黑髮?教授曝真相
高含量黃烷醇是護心關鍵!伯明罕大學研究:9種食物能降心臟病風險
風靡台灣的瑞典國民麵包!暖身肉桂捲為何能大舉攻陷亞熱帶海島國家?
喝咖啡助減重?胃食道逆流?一張圖看懂咖啡常見迷思!
身體缺鈣全寫在外表!營養師傳授補鈣、健骨吃法
清明吃草仔粿意義是什麼?草仔粿能常溫保存嗎?
控血糖、助排便、防泌尿道感染…桑葚好處多,營養師教怎麼吃
開工日獲好狀態、防疲乏 營養師:早餐、下午茶這樣吃
4天連假結束想到上班就累?五種食物對抗收假症候群
最好的藥是你的食物 3種飲食法、10大好食物活化大腦
世界最佳餐廳大力推廣!康普茶席捲歐美、擄獲名廚的魅力是什麼?
茹素就能餓死癌細胞?專家提點正確做法
營養師揭密! 隱藏版高糖3食物,別中了蜜糖陷阱
可樂竟比橄欖油健康?法、德、西班牙等7國食品營養標籤引爆爭議
潤餅草仔粿熱量超過一碗飯 營養師:4大族群要少吃
南北潤餅熱量差很大!營養師教你清明健康吃潤餅
即使加熱也難以去除!2NG行為讓吃魚過敏風險增
素食者骨折風險增43% 髖骨骨折最危險!補鈣關鍵是「吃對時間」
最肥的竟不是珍珠!營養師曝手搖飲配料熱量冠軍
怎麼吃肉才健康?大規模研究證實:經常吃肉與25種常見疾病風險有關
研究發現高麗菜可防4癌發生 營養師提醒1族群慎食
牛奶、蘇打餅…你以為的養胃食物,其實是傷胃?7個真正養胃的小秘訣
2成失眠者反應記憶力退化 營養師:這5種營養素助好眠
猜你喜歡
研究證實喝2飲品降早逝風險 專家:喝對方法很關鍵
身體缺鈣全寫在外表!營養師傳授補鈣、健骨吃法
黑芝麻抗癌、降膽固醇還能再生黑髮?教授曝真相
控血糖、助排便、防泌尿道感染…桑葚好處多,營養師教怎麼吃
喝咖啡助減重?胃食道逆流?一張圖看懂咖啡常見迷思!
六款豆腐熱量排行曝光!凍豆腐竟然第三名 營養師說明原因
早餐吃蛋有助減重?醫:限制熱量、維持肌肉是關鍵,早中晚吃這些
有圖為證!洗米水別倒掉 家事達人教3招妙用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喝雞湯 營養師教你避免攝取過多油脂
研究揭葡萄護眼效果遠勝葉黃素 營養師曝最佳吃法
養女出身、離婚情傷…人生坎坷比她演過的8點檔還精采!陳美鳳:碰到了就面對,退一步就海闊天空
研究:酪梨讓腸道微生物多樣化 還可助排出脂肪
預防骨質疏鬆 女性更要注意飲食補充鈣、維生素D
白肉取代紅肉+每天5蔬果 營養師教你如何控制高血壓
為何靠減醣減肥難持久,副作用還可能危及生命?
有片!膝蓋卡卡更要動 簡單4招鍛鍊肌力
風靡台灣的瑞典國民麵包!暖身肉桂捲為何能大舉攻陷亞熱帶海島國家?
最好的藥是你的食物 3種飲食法、10大好食物活化大腦
急難發生時,該跟大家一起跑向出口嗎?美國特勤局專家教「5大逃生方法」保命
清明吃草仔粿意義是什麼?草仔粿能常溫保存嗎?
高含量黃烷醇是護心關鍵!伯明罕大學研究:9種食物能降心臟病風險
台灣人瓜子臉黃金比例出爐 超過這比例就算國字臉
全身緊繃?醫授9招滾筒放鬆法 也能舒緩足底筋膜炎
不是檸檬!營養師曝「維他命C水果排行」 網驚:第一名好意外
最肥的竟不是珍珠!營養師曝手搖飲配料熱量冠軍
補充穀胱甘肽GSH抗PM2.5?教授以科學實證解惑
搞懂退休金!勞退「自提」要趁早 未來保障加倍
有片!10分鐘爆汗毛巾操 兩條毛巾瘦全身
吃香蕉後喝水會導致腹瀉,嚴重休克暈厥? 黃皮、綠皮香蕉功能大不同!
素食者骨折風險增43% 髖骨骨折最危險!補鈣關鍵是「吃對時間」
愛吃蛋害膽固醇飆高?營養師曝真正高膽固醇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