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有助預防黃斑部病變 專家建議每周吃2食物補葉黃素、玉米黃素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養生/ 營養食譜

說食依舊/台中人的思鄉之味麻芛湯

元氣周報

台中南屯是麻芛新故鄉,楓樹社區一些農民在田裡種植黃麻,販售給煮麻芛湯的業者。 圖/柯永輝提供
台中南屯是麻芛新故鄉,楓樹社區一些農民在田裡種植黃麻,販售給煮麻芛湯的業者。 圖/柯永輝提供

聽健康

00:00/00:00

天氣漸熱,宣告台中人一年一度的「憶苦思甜」時節即將登場,那碗碧波萬頃的麻芛(薏)湯,微苦,卻苦得悠遠,微甜,是香Q的金黃地瓜塊和魩仔魚的托襯,讓我掉進徐志摩《再別康橋》的情境,「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是的,麻芛是台中人專屬的夏之戀歌,也是許多旅外台中人心中「阿嬤的味道」,除了消暑,還專治思鄉之情。

今年的第一碗麻芛湯是4月14日在台中第二市場吃到,剛好第一天上市,搶喝一碗,深覺有吃福。

第二市場約有5家賣麻芛湯,分別是山河魯肉飯、魯肉邱、林記古早味、阿娥古早味和素食麵。我曾在其中一攤詢問麻芛熱賣情形,老闆笑指身後的大深桶,說最高一天煮了13桶,平日也有7、8桶,看來,台中人對麻芛湯真是情有獨鍾,光是一小攤就能日進萬元。

黃麻嫩葉經過繁複的撿、搓、揉、洗等過程,再與地瓜、魩仔魚同煮,成就獨特風味。 圖/柯永輝提供
黃麻嫩葉經過繁複的撿、搓、揉、洗等過程,再與地瓜、魩仔魚同煮,成就獨特風味。 圖/柯永輝提供

麻芛湯是我20多年前搬到台中才初嘗的味道,一開始需要適應,習慣後念念不忘。前市長張溫鷹曾說,她只要路經台中北屯和豐原某家麻芛湯攤位,都會忍不住下車喝上一碗,才心甘情願繼續跑行程。另一位前市長林佳龍還由幕僚畫了麻芛地圖貼到臉書,強調「台中的端午就是要吃肉粽配麻芛」。

黃麻原產非洲,後傳到中國,清朝康熙年間,福建漳州府詔安縣人游念四移居嘉義縣溪口鄉游厝庄時,把黃麻與其他農作物種子同時引進台灣種植,是除了棉花以外的重要植物纖維,可製成麻布袋、繩子,甚至造紙。

日治時期在「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策略下,為了運銷稻米和糖等作物,需要大量麻布袋包裝,殖民政府開始在台灣計畫性種植黃麻,1907年在豐原設立「台灣製麻會社」,主要生產黃麻布袋,原料除了中部,也遠及台北、宜蘭等地。據台灣省農林廳資料,黃麻全台種植面積從1900年的1000公頃逐年增加,到1939年已達2萬3121公頃,後因糧食增產影響又縮減。

黃麻可製作各式麻繩,在早年是重要的經濟作物。  圖/柯永輝提供
黃麻可製作各式麻繩,在早年是重要的經濟作物。 圖/柯永輝提供

國府遷台後,黃麻列入第一期經濟建設4年計畫,1959年黃麻種植面積又回到1萬7863公頃,後因塑膠製品逐漸取代麻布袋等,台灣只剩少數地區零散種植。

麻芛湯其實是先人刻苦的智慧展現,看到那麼多黃麻,忍不住想物盡其用,把嫩葉摘下煮食,卻發現太苦,幾經嘗試,把嫩葉經撿、搓、揉、洗4步驟去除苦味,和甘藷、魩仔魚煮出特有的麻芛湯,熱食讓人逼出滿頭大汗卻鎮定消暑,也可放入冰箱當冷湯,方便「貓舌者」享用。

至於為何不叫黃麻湯,而叫麻芛湯,原來「說文解字」記載,草木華初生者為芛,「麻芛」就是指黃麻的嫩葉。

1957年,台中區農改場以黃麻種子改良出「台中特一號」新品種,霧峰農試所也研發出不苦的「甜麻」。台中盆地的黃麻栽種面積逐漸增加,在豐原以南、彰化以北地區形成獨特的麻芛飲食文化,南屯是主要產區,更被稱為「麻芛新故鄉」。

楓樹社區研發出把麻芛乾燥磨成粉,與洋菜粉、糖等製成麻芛果凍。 圖/柯永輝提供
楓樹社區研發出把麻芛乾燥磨成粉,與洋菜粉、糖等製成麻芛果凍。 圖/柯永輝提供

台中市楓樹腳文化協會近年致力推動麻芛文化,創會理事長江鳳英和農民契作黃麻,她說傳統紅骨麻芛苦,消費者怕苦味,農民配合市場需求,逐漸大量改種甜麻,導致紅骨麻芛種植面積減少,但是苦中回甘,道地台中人反而死忠愛這味,協會還協助開發麻芛粉、麻芛果凍、蛋糕、冰棒、牛軋糖等產品,並在5到9月「麻芛月」舉辦體驗活動。國定三級古蹟南屯萬和宮也設有麻芛文化館,有興趣者可前往參觀。

「往昔民間卻暑方、眾云麻穎(芛)最清涼、今朝買得兒時愛、不及阿娘滋味長。」南屯犁頭店詩人劉清河的漢詩「兒時愛」,寫出台中人對麻芛的獨特情懷。

麻芛可加工製成風味特殊的蛋糕。 圖/柯永輝提供
麻芛可加工製成風味特殊的蛋糕。 圖/柯永輝提供

麻芛不只是一碗湯,更是人們的智慧和勞動完美結合,簡單食材卻包山容海,好像我們的人生再怎麼翻江倒海,這一碗清苦卻如阿嬤的手輕輕撫過,還我們波瀾不驚。

責任編輯:辜子桓

麻芛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