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陳潮宗/北市陳潮宗中醫診所院長】
新竹市日前有一名婦人因肩頸痠痛,而接受某中醫診所在肩頸以針灸治療,不料右肺卻被針刺穿多處,引發氣胸,針灸的安全性再度浮上檯面。不過,依照個人多年執業經驗,民眾對於針灸要有正確的認知,就可降低扎錯針的意外。
首先,由於針刺屬於侵入性的治療,但安全的針灸治療,需有安全隱密的治療環境,受過專業訓練的醫療人員、配合度良好的病人,三者缺一不可。
健保給付針灸醫療,並需要有合法醫師執行,非醫師則為密醫。目前,政府已把針灸治療納入健保給付,前提是必須領有合格證照的中醫師,或已受過192小時針灸訓練的合格西醫師,才能執行針灸治療。
針灸「3避」
針灸下針的部位,則有所謂危險區域,最好都要避開,包括:
(A)肩窩頸椎附近:因肺尖和胸膜頂高出胸部上界,突出至頸根和鎖骨內側半上2~3公分,所以下針直刺時,會有傷及肺尖的危險。
(B)胸部腋下兩側:此處肌肉與脂肪層較薄,如直刺過深就容易直接傷及肺臟。
(C)肩胛骨以下背部:因肩胛骨以下無較大的骨頭保護,所以針刺角度及深度沒掌握好,就容易從肋間細刺穿肺臟,造成氣胸的危險。
針灸「6禁忌」
另外,針灸仍有下列的禁忌症:
1.針刺部位皮膚完整性,如感染、不明腫塊、出血傾向等,不宜針灸。
2.曾有暈針史。
3.懷孕(相對禁忌)。
4.小兒囟門。
5.飢餓、疲勞或虛弱時,不宜針灸,以免暈針。
6.情緒不穩、有躁動傾向者,不宜針灸,以免因肢體揮舞亂動導致斷針。
值得一提的是,醫師在進行針灸治療過程中,患者也有許多需要配合之處,例如應盡量保持身體放鬆,勿移動或翻身,以減少疼痛,若突然打噴嚏、咳嗽或突發地震,只要姿勢改變,就可能會發生危險。
此外,如有頭昏眼花、惡心、反胃、心悸、冒汗等現象,可能是暈針的前兆,或有胸悶、胸痛、呼吸困難、心率加快、血壓下降等,有可能已產生創傷性氣胸,都請立即告訴醫護人員處理。
病人在治療後,記得勿過處搓揉扎針處,以免造成瘀血或出血;若起針後仍有局部刺痛感,可告知醫師處理。
【2014/09/23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