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被關了14天還是7天,或因害怕確診而自我禁足了幾個月,疫情讓人類活動量大減是不爭的事實。
有的長者怕出門染疫,放棄了多年的運動習慣;而年輕的一輩,也因為居家上班或隔離,活動力大大下降。健走、跑步、爬郊山,都是門檻不高、隨時可執行的活動,天氣不差、一雙好鞋就能出發,但在運動的過程中,避免傷害很重要,做好準備,一起把腿力練回來吧!
健走的好處?
●接觸大自然減輕壓力、鍛鍊心肺、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
健走兼具有氧運動的心肺訓練、熱量消耗的效率,不像長跑需要一定體力基礎,一樣能有效訓練肌肉,且更安全、對膝蓋負擔相對小,即使是完全沒有運動經驗的人也能很快上手。
健走能夠燃燒比走路多2倍的熱量,並且能增加骨骼密度,且通常在戶外進行,運動的同時也能夠欣賞大自然的景致,有助於減輕壓力、減緩焦慮情緒,讓身、心、靈都放鬆,維持大腦中的皮質醇處於正常狀態,進而提升專注力以及認知能力,預防失智症提早來到。
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指引,健走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及肥胖的風險。因爲健走主要運動到人體大肌肉群,協助血液透過幫浦作用回流到心臟,增加血液循環、肌肉耐力及動態平衡,這都是鍛鍊心肺功能不可或缺的條件。
健走運動量夠嗎?跟散步有何不同?
●屬中強度有氧運動,每周150分鐘就能維持肌力並減脂。
健走可以說刻意執行的有氧運動、有目標性;散步是輕鬆、沒有預設目標的身體活動。一般人隨意步行一小時約走一公里,而健走速率介於散步與慢跑之間,每小時應維持在四到六公里,大約每分鐘要走90到120步。
一般人健走要達到運動效果,應該維持速率使心跳達到每分鐘120下,並持續30分鐘。別小看這個數字,如此強度的健走被歸類在中強度運動,消耗的熱量遠比散步多,多數人也會氣喘吁吁、滿身大汗,一般人如果能每周健走150分鐘,就能夠達到維持肌力並且減脂的效果。
健走運動適合誰?
●適合所有族群,中壯年三高患者好處尤其多。
若能掌握健走的要點,搭配自身的耐受程度,健走幾乎適合每個人。中壯年多半會有三高問題,健走能有效減少血壓上升,降低心臟病風險,同時能降低體內膽固醇濃度,燃燒體內多餘的脂肪,同時可預防骨質疏鬆,每周健走四到六次、每次30分鐘,長期下來即可達到成效。
除了一般的健走外,也能夠透過「間歇式健走」,步伐比平常略大,透過快走以及慢走各三分鐘,持續交替五次,每周持續四次,達到不同的運動效果。
健走需要先暖身嗎?
●可先散步、原地交替踏步,做伸展髖膝關節的運動。
跟其他運動一樣,健走前好好伸展髖關節跟膝關節,才能讓身體快速進入狀況、避免運動傷害,事後的舒緩拉筋也不可少。健走前,可透過簡單的伸展運動,提升膝關節活動以及四肢肌肉的延展性;健走後,可藉由簡易拉筋、局部按摩、踩弓箭步等放鬆肌肉。
根據ACSM,運動必須遵守三大程序,暖身、有氧/訓練,以及緩和動作。健走前可先散步、原地交替踏步、做瑜伽或皮拉提斯等約5至10分鐘;緩和動作可以加一些彈力帶等阻力活動,或與暖身相同。
健走的正確姿勢?
●挺胸收小腹,手臂彎成90度,手握空拳自然擺動,腳跟先著地。
雙眼要直視前方,肩膀放鬆,挺胸收小腹,手臂彎成90度,手握空拳自然擺動來帶動步伐。每次擺動讓拳頭來到胸口,臀部必須收緊,腳跟先著地,接著是腳掌和腳趾,讓腳踝和膝蓋平均受力,減少對關節的傷害。
步伐不過度伸展到關節不適即可,這樣的姿勢就能提供足夠的運動量,達到健走的標準。
健走須什麼配備?
●合腳避震的跑鞋,膝關節炎或肥胖者可使用健走杖降低傷害。
開始健走前,必須選一雙合適的慢跑鞋,包覆性佳、支撐力好、鞋墊軟硬度適中,讓足部施力時有足夠的緩衝力,能承受健走時所產生的衝擊。襪子建議選擇棉質、舒適的襪子,防止足部皮膚與鞋子摩擦而受傷。
「北歐式健走」借助健走杖的輔助,運用上肢力量幫助下肢走路,訓練核心肌群,減輕腰部以及雙腳負擔。肥胖、膝關節炎患者,可以使用兩支健走杖分散雙側膝關節的地面反作用力,進而降低膝關節內的傷害,也更能持續健走。
染疫康復者 該怎麼健走?
感染新冠肺炎康復的患者,是否適合健走復健?醫師建議最好七天後開始恢復體能鍛鍊或運動,並採取漸進式回歸常態訓練,從第一周到第四周,以平時訓練強度的50%、70%、80%、90%增加,到第五周時恢復常規訓練。若在運動過程出現咳嗽、呼吸困難、心悸等情況,必須暫停訓練,並尋求醫療協助。
建議將暖身及緩和運動拉長10至15分鐘,一開始可以先以健走20分鐘維持兩周,爾後沒有覺得很喘、胸悶、胸痛、血氧降低等情況,漸進式每周增加5到10分鐘,讓心肺慢慢適應。
諮詢/亞洲大學復健部長周立偉、梧棲童綜合醫院復健部心肺組物理治療師耿紀峯、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醫師洪煒竣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