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媽媽最好的禮物,就是陪她去運動!邁入50大關,是許多慢性病和女性相關癌病的高風險期。雖然遺傳基因不能改變,但飲食和運動可以讓身體維持在最佳狀態。如何讓沒有運動習慣的媽媽們動起來呢?子女的引導非常重要,呼朋引伴也是能持續下去的關鍵。
停經後的女性,因為缺乏雌激素保護,多種疾病風險上升。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主任、醫師劉建廷表示,以骨頭密度而言,女性35歲起,骨質隨年齡每年流失0.5-1%,50歲之後骨質流失明顯加劇,每年流失達1-3%。運動和營養對停經後婦女更加重要。
研究顯示,在工業革命後,人們每日行走步數減少七成,「身體活動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每年就有6%的死亡率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
缺乏運動 常是慢性病主因
劉建廷表示,缺乏運動是多種慢性病主因,規律運動的重要性,在於防止體重上升、加強心肺功能和肌力;預防和肥胖有關的癌症,如乳癌、大腸癌及子宮內膜癌;減緩骨質流失,降低跌倒、骨折和骨質疏鬆的風險;降低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的風險;減輕憂鬱和焦慮、改善心理安適與認知功能,預防失智。
三重國民運動中心執行長、教練林志儫表示,若長期不運動,身體會告訴自己不需要那麼多肌肉,肌肉細胞會流失掉,但身體想維持身形,因此脂肪會膨脹。缺乏運動會使骨鈣質流失,也增加非疾病型的健康問題,如手腳冰冷、容易失眠。運動可刺激腦內啡生成,保持積極正向,維持記憶力、專注度等。
一旦開始動 八成可養成習慣
林志儫說,萬事起頭難,從來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常不知如何開始,不過「只要開始接觸運動,後續接受度都滿高。」以三重國民運動中心為例,上過一、兩次課,留客率超過五成,八成可養成運動習慣。他也觀察到,「女性族群的運動關鍵是要有夥伴、社群性」,他鼓勵媽媽們跟姊妹淘、鄰居相約,或兒女帶媽媽去運動。
林志儫舉例,運動中心也有這樣的例子,有些長輩媽媽不願意運動,但因運動中心每月有一天女性免費課程,還送毛巾,對長輩可多給獎勵,後來長輩體驗到運動的好處,進一步一周來運動三、四天。他也觀察,女性運動容易有攜家帶眷的效果,有的阿嬤來運動,阿公甚至全家都跟來,他笑說,鼓勵女性運動「CP值最高」。
伸展、有氧、重訓 多樣比單一好
劉建廷指出,「運動需要循序漸進、多樣化」,如過於執著日走一萬步或慢跑,對腰椎及膝蓋可能造成過大的負擔,因此有氧運動、阻力訓練(核心肌群、重力訓練)和伸展運動也要做。
劉建廷說,長輩常做的運動,十之八九是伸展類,再來是快走、跑步,對肌力訓練比較陌生。他表示,人體用力是依循「中軸穩定、四肢發力」,因此練好核心肌群,就可成為身體天然的保護。如練好背肌、腹肌,可保護腰椎;訓練頸椎附近肌群,則可保護頸椎;大腿肌力訓練,可延緩、預防膝蓋退化。
林志儫建議,一開始選擇的運動,不見得適合自己,要多嘗試。完全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可嘗試從快走、慢跑、騎腳踏車、低衝擊的瑜伽、有氧舞蹈等開始。
運動初期 未必要請私人教練
林志儫表示,運動初期不一定要請私人教練,因為教練會針對個人身體評估並提出計畫,但運動者未必喜愛教練所規畫的運動。而且一開始投注太多金錢,在看不出效果前,可能因此中斷。建議在運動一陣子後,比較清楚自己需要的訓練是哪類,適度重訓提升能力,就會越動越有興趣。
劉建廷提醒,不管是哪個年齡層,要運動前最好先諮詢醫師。若有內科疾病如血壓高、糖尿病、心臟病等,要先治療到病情穩定再運動,也要選擇緩和一點的運動,避免病情惡化。若運動時腳麻、背痛,要看是不是有發炎、腰椎退化等問題,建議跟教練反應及暫停,先諮詢醫師。
另外,運動要避免溫度過高,以防中暑、熱衰竭;空氣不佳時則建議在室內運動;睡前劇烈運動會讓交感神經興奮,容易失眠。
林志儫說,「運動永遠不嫌晚」,只要身心狀態舒適、排定時間,建議次數要達到一周三次,每次維持半小時。他說,不論是在都市或鄉村,現在運動資源都不少,如果鄉村沒有運動中心,也可多利用線上同步教學課程,必要時自己準備瑜伽墊,就可以在家運動。
愛運動 好處多多
● 防止體重上升。
● 加強心肺功能和肌力。
● 預防某些和肥胖有關的癌症,如乳癌、大腸癌及子宮內膜癌。
● 減緩骨質流失,降低跌倒、骨折和骨質疏鬆的風險。
● 降低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的風險。
● 減輕憂鬱和焦慮、改善心理安適。
● 改善認知功能,預防失智。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