鮪魚練成人魚線 速成傷很大
【元氣周報/記者楊德宜/報導】
發炎期24小時 最關鍵時刻
葉文凌說,運動傷害會經過發炎期、修補期、重組期三階段,發炎期發生於剛受傷的前24小時,要施以「PRICE」,即「保護(Protection)、休息(Rest)、冰敷(Ice)、壓迫(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
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理事、署立桃園醫院物理治療師許應勃說,要有運動習慣及觀念,穿適合運動項目的衣物,心態要調整,「例如想把鮪魚線練成人魚線,速成會受傷」。
● 保護:受傷後可能微血管破裂、組織腫脹,用彈性繃帶協助末端肢體壓迫,避免受傷部位更容易腫脹。
● 休息:一旦發生運動傷害,一定要休息評估傷勢。尤其年輕人打籃球拉傷,翌日覺得不太痛了,就立刻打球,更容易造成二次運動傷害。
● 冰敷:葉文凌說,冰敷可以讓發炎盡速消失,很快進入修補期,「每次不要少於10分鐘、不要超過20分鐘,然後休息半小時以上,再冰敷,多數情況一天就夠了」。
● 抬高:受傷部位的水平位置要比心臟高,避免炎症反應更加劇烈,讓血液循環比較好。
慢性運動傷害 多是懶造成
多數運動傷害會變成慢性運動傷害,葉文凌說,常見有下背痛、肩頸痠痛,到後來甚至會造成身心症狀,「會影響心理,再反過來影響生理,惡性循環。」當同一部位重複受傷,「就是因為PRICE做得不好」,葉文凌說,變成慢性運動傷害,組織沒辦法癒合,變成很多疤痕組織,「疤痕組織強度只有正常組織40%左右,還會把其他組織牽扯進來,例如肌腱、神經,會造成牽扯疼痛。」
慢性運動傷害後的復健要靠自我訓練,葉文凌說,慢性運動傷害盛行率高主因是「自己懶」,其實醫院有儀器可輔助病人,例如熱療、干擾波、電療,還有很多物理治療可以改善。
運動前要熱身 運動後要冷卻
葉文凌建議,運動傷害後前三周做PRICE,後三周做柔軟度訓練,六周以後做比較強烈的運動,「例如快走、跳繩,讓本體感受恢復,就不容易重複受傷」,三個月後才能恢復正常強度的運動。
葉文凌說,運動前熱身,先小跑步提高身體溫度,再做伸展提高身體核心溫度及柔軟度;運動完做放鬆運動,就是冷卻運動,先跑步把身體放鬆,再做伸展操原本二分之一的量。
許應勃說,運動完就立刻休息,更容易造成身體傷害,「身體一下子從高張力狀態,一下子完全休息變很低張」,身體很難調適過來,容易累積傷害因素。
休養期完全不動 肌肉會萎縮
關於運動傷害後的復健,許應勃說,在醫療專業人員評估下,做適度活動,例如關節活動、肌耐力。「休息期間完全不運動,反而會肌肉萎縮」,應做適度力量訓練,包括肌肉的等長、等張運動訓練。
許應勃說,韌帶是維持關節的穩定性,當韌帶拉傷,關節穩定性會相對不夠,就要做穩定性訓練,強化關節附近肌肉,以保護關節。還要加強平衡能力、穩定性、本體感覺訓練,「一旦受傷,本體感覺會遲鈍」。
許應勃說,專業醫療人員指導下,復健不會痛,如果會劇痛、痠麻,就要停止,回診檢查是否執行方式不對或累積性傷害、疲勞性傷害。
運動遇抽筋…維持姿勢 別做伸展
抽筋是肌肉不正常放電,葉文凌說,當負荷超過肌耐力所能承受,就會不自主放電,發生抽筋。有過慢性運動傷害的人,肌肉受過傷,肌耐力變差了,很容易抽筋。
葉文凌說,抽筋時維持固定姿勢,抽筋完自動就會好,「不要做伸展,反而給它刺激,會更容易受傷」。
很多人是周末運動員,平常根本不運動,一周只運動一次,還是劇烈運動,對身體傷害很大,「最容易發生抽筋,因平常訓練不夠」,一周至少運動三次,避免抽筋最好方式是持之以恆運動,而不是偶爾一次強又有力運動。
冰熱敷時機/傷後三天再熱敷 別用暖暖包
葉文凌說,冰敷使用時機是運動傷害後的24小時,熱敷是慢性運動傷害才派得上用場,「讓肌肉放鬆,促進血液循環,讓組織可以癒合」。許應勃說,熱敷會讓受傷部位的炎症反應更加劇烈,造成更加腫脹,「通常二、三天後再熱敷,溫度不宜太高」。
許應勃說,熱敷不適宜用暖暖包,尤其不能睡覺時用,以免燙傷,如果冰、熱敷感到不適,就要停止。
※延伸閱讀》

元氣周報
聯合報推出元氣周報,健康的、樂活的、環保的,每週一隨報附贈,24版版版精彩。
訂閱元氣周報電子報紙:http://reading.udn.com/reading/paper.do?from_id=6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結實卻不一定更健康?醫:練出肌肉線條≠運動力
運動多久才有效?研究揭最能降死亡率的運動時間
想要增加運動強度 增加重訓的重量就會有效果嗎?
健身教練血淋淋的慘痛教訓:千萬不要以受傷換取經驗
深蹲也入列!專家告訴你重訓最容易受傷的5大動作
健身瘦腿翹臀 在家也要動起來
在家運動、走健康步道要穿鞋嗎?簡文仁:穿運動鞋2大關鍵...穿錯恐傷關節
零風險健身/專家教你維持「髖部肌」柔軟度 預防背痛問題發生
深深愛上雕塑身體時的自己 當用類固醇健身意味著什麼
跑馬拉松出現運動性血尿 注意可能導致腎功能障礙
他們不是姊弟,是母子!醫師媽戀上重訓,養肌肉還變年輕
零風險健身/專家教你放鬆「背闊肌」 預防下背痛、提高睡眠品質
不只對身體好!研究:一運動有效舒緩情緒減輕憂鬱、焦慮
參加鐵人三項發生猝死事件非罕見!研究曝最致命階段
零風險健身/專家教你強健「股四頭肌」 減輕膝蓋負擔、保護膝關節
以最大心跳的6成開始動!掌握運動3大危險因子才安全
只要有運動就好?專家建議:先認清各種運動的優缺點
肌少症會增加失智症風險 醫學專家教5招不怕大腦退化
為什麼你不想運動?科學家解密隱藏的「不公平」因素
選對時間運動好處更多!不僅有利降血壓 更有機會減重
虎背熊腰不是發胖,是上半身肌肉無力!6組動作,練出天鵝頸、直角肩、少女背
50歲以上平時不動 十招「+10行動」讓腦部凍齡
新北推10條家山步道 劉克襄邀請從家出發看山
慢跑半小時只消耗1碗白飯!佛系懶人減肥法幫助甩肉
空腹運動瘦比較快?運動營養師用一項實驗告訴你真相
最保命的一塊肌!每日10分鐘呼吸肌運動 防老後嗆咳與吸入性肺炎
重訓新手該怎麼選擇鍛鍊方法?專家教你依5大項判斷
要增肌減脂還是延緩衰退?30、40、50歲男性健身,重點大不同!
重訓是對肌肉施加壓力 專家告訴你4個讓肌肉發達機制
中秋怕胖 公園運動3式助健康
猜你喜歡
發熱衣洗錯一次「保暖度大降70%」4大洗滌地雷曝光
木製砧板或塑膠砧板哪個好?科學家用實驗訴真相
天天吃水煮餐最健康?專家:小心荷爾蒙大亂,簡單4招更營養!
不只能暖手!暖暖包用完不要丟 家事達人教你4種功用
天冷吃火鍋血壓、血脂飆?專家點名火鍋地雷:湯底、醬料、油脂含量高!
冷凍魚比較不新鮮? 專家解惑!「NG解凍」小心營養流失
動物鐵、植物鐵哪個好?營養師告訴你補鐵食材排行榜
拿到「高鐵半價」竟讓老人們覺得像上斷頭台!黃越綏:面對「老」這檔事,不是由你掌控
一個人住的自在美好!彭樹君:獨處是人生必經功課,練習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
發熱衣輕薄又抗寒!但4類人穿了恐搔癢起疹
蔬菜都吃就是不吃主食?你到底在吃素還是瞎折騰
火鍋湯底能喝嗎? 醫告誡「10種人」小心隨時痛風
寒流來也不怕!中醫師傳授低溫保暖秘訣,還能調整體質遠離疾病
吃豬腦補腦、吃魚眼補眼…以形補形食療是真智慧還是以訛傳訛?
白藜蘆醇、茄紅素助護心? 別亂吃!營養師解析真相
首富李嘉誠、股神巴菲特重金研發的「富人仙丹」
「大寒」各種病毒活躍 多吃這類食物抵禦風寒邪氣
手麻腳麻像針在刺?注意維生素B12缺乏警訊!掌握3-6周黃金治療期
吃素更健康?營養師提醒,吃錯恐過敏、血脂超標!健康吃素3關鍵
堅強的人不快樂!「訴苦」有3大好處,不用害怕麻煩別人
運動多久才有效?研究揭最能降死亡率的運動時間
羽絨衣怎麼穿才保暖? 名醫揭關鍵原因:不要穿錯
「四大護心穴道」每天按壓20下 促進心血管循環!
找到自己的「最適老樣」!王偉忠:熟年的快樂,來自掌聲與失落都要承擔
對抗天冷!中醫師教你泡2種暖心暖身的養生茶
葉黃素百百種該如何選擇? 藥師破解常見5大NG觀念
十二時辰的各器官排毒時間 中醫師教你如何排毒養生!
結實卻不一定更健康?醫:練出肌肉線條≠運動力
9成民眾都用錯了!暖暖包不是用搓的、別握手中 正確用法曝光
水餃熱量排行曝光 !「這口味」意外爆肥 網驚:還以為很清淡
祛寒保暖 中醫師推薦喝2茶飲、吹風機吹5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