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藍青/台大醫院復健部兼任主治醫師】
今天(2月12日)是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200歲生日,今年全球都舉辦展覽及慶祝活動,台灣五家博物館也將於四月陸續推出「永遠的達爾文」特展,以紀念這位建立「演化論」的科學家。
達爾文年輕時,以博物學家身分,搭乘測量船「小獵犬號」環遊世界,旅途中觀察南美的地質變化,並採集大量的動植物標本及化石,啟發了他建立以「天擇」為主軸的演化學說,於1859年發表「物種起源」巨作。
經過150年發展,演化論根基已固,成為生物學根本大法。以現代觀點來看,演化論其實是探討基因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可以應用在醫學,解決許多疾病的難題。
抗藥性就是很好的例子。癌症病人第一次用藥效果較好,但是復發後,抗癌藥的效果就會變差,因為抗癌藥殺死癌細胞後,可能會有少數具抗藥性的腫瘤幹細胞存活,這些細胞大量增殖後,就會發展成具抗藥性的腫瘤。
遺傳疾病與演化的關係也很密切。例如國人常見的地中海型貧血,因血紅素變異,使紅血球容易破壞,因而造成貧血。多數地中海型貧血病人除了輕微貧血外,沒有大礙。但有極少數病人為重症,就可能危害生命了。
地中海型貧血為何盛行於亞熱帶?主因是瘧疾原蟲不喜歡寄生在此種病人的紅血球,所以在瘧疾橫行的區域,地中海型貧血反而有保護作用。
在人類演化過程中,瘧疾為害遠大於貧血,以輕微貧血,避免瘧疾為害,也是一種適應。
演化與慢性病也有關係。依照天擇理論,會明顯減少壽命的基因變異,在族群中會逐漸淘汰。可是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為何在人類如此普遍?因為天擇是透過生殖過程,來隨機選擇適應者,所以生殖期後才表現的慢性疾病,天擇就無能為力了。此外,古人壽命短,慢性病危害不大;在高齡化社會,慢性病就成了大問題。
環境快速改變,也會引起新的疾病。最好的例子就是肥胖,在人類的演化過程中,飢餓是常態,因此能夠儲存且節約能源的基因比較有利生存。但是最近幾十年,生活型態迅速改變,人類多吃少動,肥胖率大增,與肥胖相關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也迅速增加。
人類的科技雖然進步,但是無法脫離生物的本質,很難不受演化原則的影響。在紀念達爾文的時候,不妨回歸自然,多運動,少暴食,戒菸少酒,「適者」較能長存。
【2009/02/12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