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養生/ 健康瘦身

「收小腹、保健康」褲腰超過35吋 內臟脂肪如未爆彈

正確量腰圍  製表/元氣周報
正確量腰圍 製表/元氣周報

很多爸爸都有一個又大又圓的肚腩,即使年輕時自詡有六塊肌的壯老爸,一過中年,歲月無情,硬是融成了一整塊油脂含量極高的鮪魚肚;有的爸爸則是自帶又圓又硬的啤酒肚,彷彿隨時可以取下來打籃球。或許老爸不計較大腹便便影響美觀,但大肚腩對健康的影響可不能不計較。肥胖、肚子大、腰圍粗……都會讓各種疾病風險增加。今年父親節,陪爸爸一起擬定健康計畫,「收小腹、保健康」。

捏一捏爸爸圓滾滾的肚子,腹部肥胖讓腰圍變粗,代表著內臟脂肪愈積愈多,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影響身體代謝,這樣的中年「腹」爸爸,在台灣不是少數。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分析調查, 四十歲以上男性中,大概每三個人就有一個人有代謝症候群問題。

肚腩硬或軟 與脂肪分布有關

「啤酒肚」、「鮪魚肚」傻傻分不清楚,常有人說,啤酒肚摸起來硬邦邦,鮪魚肚摸起來鬆軟,但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說,其實大肚腩都一樣,只是形容的方式不一樣,肚子捏起來會有軟硬的差別,只是每個人的皮下組織構造不同。

黃國晉說,在醫師眼中,通常會將圓滾滾的肚子分成長在皮膚底下的「皮下脂肪」,如胖胖的相撲選手,一層一層的肚腩都是皮下脂肪;另一種是長在內臟周圍的「內臟脂肪」,對於中年「腹」爸爸而言,因囤積「內臟脂肪」造成的腹部肥胖最常見,也對健康威脅最大。

哪種脂肪 得靠儀器判別

民眾能自己分辨圓圓的肚腩裡面,藏的是「皮下脂肪」或「內臟脂肪」嗎?黃國晉表示,最精準方式是透過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等影像儀器判斷。捏肚子只能作為減肥民眾自我監測,若捏一捏發現肚子肉沒有少,但體重明顯下降,意味內臟脂肪減少,體重控制出現成效。

國健署規定的男性健康腰圍必須小於90公分,換句話說褲子腰圍尺寸超過35吋,就意味腰圍太粗。國健署慢性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提醒,「腹」爸爸注意飲食、運動、體重控制,必要時諮詢醫療健康照護人員,否則恐增加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風險。

影響代謝 三高慢性病上身

「腰圍」代表脂肪分布,腰圍粗、腹部肥胖幾乎可以直接與「內臟脂肪多」畫上等號。黃國晉解釋,因為內臟脂肪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血液中三酸甘油脂濃度及血糖升高,進一步演變成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腦中風和糖尿病風險。

另外,肥肚腩也會造成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黃國晉說,這邊提到的腎相關疾病,可能是因為肥胖導致糖尿病、高血壓,罹病後又沒有接受妥善治療、控制血糖、血壓產生腎臟共病外,由於肥胖就是讓身體一直處於發炎狀態,也可能影響腎功能。

細胞發炎 粗腰潛藏脂肪肝

被人稱為「富貴病」的脂肪肝,也與粗腰圍脫離不了關係。對脂肪肝置之不理也可能讓「肝癌三部曲」步步逼近,當肝臟脂肪過多,身體會產生生理反應,導致細胞受傷、發炎,慢慢變成脂肪肝炎、肝硬化、肝癌。脂肪肝最終可能導致死亡,最有效的預防及治療就是減重。

「肥胖也是一種病。」吳建遠說,這個觀念雖然已普及於民眾心中,但民眾卻普遍沒有監測腰圍的習慣。107年健康促進業務推動現況與成果調查顯示,40至64歲族群超過半年沒量過腰圍的比率高達50.8%、65歲以上則有36.9%,更有不少人從未量過腰圍,40至64歲有13.8%。

中年族群 多沒量腰圍習慣

吳建遠說,正確腰圍測量方法其實很簡單,只要除去腰部覆蓋衣物,輕鬆站立,雙手自然下垂,以皮尺繞過腰部,調整高度使能通過左右兩側腸骨上緣至肋骨下緣中間點,同時注意皮尺與地面保持水平,並緊貼而不擠壓皮膚,維持正常呼吸,於吐氣結束時,量取腰圍即可。

養成量腰圍、監測三高的習慣,才能更即時掌握自己身體的資訊,吳建遠也不忘呼籲,爸爸們應均衡飲食,少鹽、少糖、少油、定時定量,多吃蔬菜及補充水分,建議每星期3至4次,每次30分鐘以上運動,戒菸戒酒、充分睡眠,才能從「腹」爸爸行列畢業,遠離中老年病。

內臟脂肪 腰圍 減肥 代謝症候群 脂肪肝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