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醫療院所於107年進行大腸癌相關手術量達9901件,以台北榮總663件最多,林口長庚594件次之,第三至第十名分別是高雄長庚464件、中國附醫440件、台大醫院422件、彰基醫院326件、台北馬偕310件、台中榮總580件、成大醫院253件及嘉基醫院217件。
主治醫師多 因而衝高手術量
大腸直腸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指出,大腸癌相關手術量與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人數有關,醫師人數多,手術件數自然比其他醫院多。例如,過去一直以林口長庚醫院手術量最高,原因是林口長庚創院之初,不同於其他醫院將大腸癌手術依附於一般外科下,直接設立大腸直腸外科。
梁金銅觀察,林口長庚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約12名,多年蟬聯單一機構全國之最。但近年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人數也增加,可能因此手術量後來居上。
彰基與嘉基 排行進入前十名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大腸癌手術量多的前五名醫學中心,近年手術量有減少趨勢,近半數手術不是在醫學中心執行。這代表區域與地區醫院對大腸癌照顧有一定實力,例如彰化基督教醫院與嘉義基督教醫院的手術量,進入前十名。
梁金銅研判,各醫院將大腸直腸外科從一般外科獨立後,培訓醫師做出口碑,證明中型醫院也能執行大腸癌手術,消弭民眾對大醫院、名醫的迷思。另一個原因可能是,約15%的大腸癌發現時已造成腸阻塞或大出血,必須緊急手術,民眾於是就近選擇離家近的醫院。
腹腔鏡件數 應比實際申報多
至於手術方式,107年大腸癌手術健保申報件數中,以腹腔鏡手術申報數4596件最多,占所有手術46.4%;其次為傳統手術4126件,占41.7%;傳統手術合併腹腔鏡檢查申報數最少,一年僅占11.9%,共1179件。另外,上述統計不含達文西手臂手術申報件數。
由於有愈來愈多的傳統手術也能以腹腔鏡執行,但以傳統手術合併腹腔鏡檢查來申報,因此實際上選擇腹腔鏡手術的人數應該更多,估計再增千餘人。
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附醫副院長王照元表示,在美國,腹腔鏡及達文西手術占所有大腸癌手術三至五成,微創傷口小、出血小、合併症低且復原快。梁金銅也說,透過腹腔鏡3D影像設備,比傳統手術用肉眼看得更清楚,約15年前,腹腔鏡手術已是大腸癌手術黃金準則。
晚期患者 多集中台大治療
在大腸癌治療中,除手術切除腫瘤外,化學治療及標靶藥物治療也是重要一環。107年全台醫院使用化療及標靶第一線、第二線治療大腸癌,人數最多醫院排名,以台大醫院1086人最多、第二名為1076人的林口長庚,第三名至第五名則分別為中國附醫、中榮及北榮,人數介於800至600人。
梁金銅認為,台大醫院經常收治最晚期、最複雜癌症類型,部分患者無法接受手術,但癌症藥物發展進步,還是有接受治療的機會。過去研究發現,台大醫院治療的第四期患者存活時間較久,可能也因此讓台大使用化療及標靶藥物治療人數高於其他醫院。
大腸直腸癌 腫瘤可能發生位置
大腸直腸是消化道的末端,廣義的大腸包括結腸和末端的直腸。結腸依次又分段為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等。
大腸直腸癌腫瘤位置分布中,直腸及直腸與結腸交接處約占40%,乙狀結腸約占30%,其餘則常見降結腸等部位。腫瘤越往結腸裡面部位,症狀越不明顯,使患者發現大腸癌時,多已晚期。
升結腸及盲腸腔徑大,癌瘤多為突出膨大或菜花狀,且糞便多為流體狀,其癌瘤常生長到很大,才因缺鐵性貧血、腹部脹氣、腹痛、體重減輕等症狀被發現。
乙狀結腸、降結腸的腔管較細,尤其乙狀結腸為腸道最細部位,糞便至此較為成形,此處腫瘤常為浸潤緊縮型,易引起腸阻塞。
直腸癌因接近肛門,較早就有明顯症狀,如血便、大便變細如筆狀、解便解不乾淨、習性改變如排便次數多等。
人工肛門患者增 多為暫時性造口
腸造口也是大腸癌患者可能的治療選擇之一,腸造口又稱「人工肛門」,是常使患者聞之色變的名詞。近日發現直腸癌復發的藝人余天二女兒余苑綺,傳出拒做人工肛門;因大腸癌離世的藝人豬哥亮生前也曾因擔憂人工肛門,一度拒絕治療。
但比較105年至107年大腸癌腸造口手術人數,有增加趨勢,從2325人略升至2633人,但梁金銅和王照元都認為,數據上升與暫時性造口數增加有關。
王照元說,隨著醫療進步,切除低位腸癌幾乎可保住肛門,但為避免腸道傷口汙染,仍須暫時接受保護性腸造口。
一般約三個月,待腸道傷口癒合,恢復肛門排便後,即使可移除腸造口。王照元坦言,近年接受永久性造口幾乎是過去的一半,希望民眾勿因擔心造口,拖延治療。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