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4歲男性接受健康檢查時,發現升結腸處有一塊大約三公分的扁平狀瘜肉,他相當訝異,認為自己生活正常,規律運動,且無慢性病、大腸直腸癌家族史。所幸接受「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順利切除可能致癌的瘜肉。
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楊靖國表示,大腸包括結腸、直腸,黏膜組織若長出一種凸出於腸道內壁的良性腫瘤就是瘜肉,這在年逾50的民眾來說,相當常見。
不過,扁平狀腺瘤性瘜肉演變為癌細胞的比例頗高,一般建議,應積極處理大腸內的瘜肉。
傳統切除扁平狀腺瘤性瘜肉,多採用「內視鏡黏膜切除術」,但無法切除兩公分以上的瘜肉。近幾年來,醫界發展出「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可順利切除兩公分以上的瘜肉,且出血量少、沒有體外傷口,術後復原速度較快。
但如果病灶已侵犯到黏膜深層,甚至淋巴轉移,則不建議採行此類術式;此外,正在服用抗凝血劑藥物的病人,則需審慎評估,並調整用藥,才能執行手術。
由於早期消化性癌症並無明顯症狀,容易被忽略,延誤就醫。楊靖國呼籲民眾,若有糞便出血、家族史或符合癌症篩檢資格者,應定期接受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妥善治療。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