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乳癌在過去40年成長約4倍,整體而言,東亞乳癌發生平均年齡約比西方國家早10歲,研究發現,常出現在衣物、紙張護膜、食品包裝材料等表面塗層的PFCs濃度,與罹患小於50歲ER陽性乳癌有顯著正相關,醫師指出,多運動以及植物性飲食模式,可能有望降低年輕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
年輕乳癌以管腔型為主 荷爾蒙為主要危險因子
乳癌是我國女性好發癌症第1名,每年新增超過1.5萬名乳癌患者。台大癌症醫院腫瘤內科部主任林季宏指出,從台大醫院的1028人和台灣癌症資料庫的1萬5581人等,一系列東亞年輕型乳癌研究發現,東亞乳癌特色為相對年輕;年輕乳癌以管腔型為主、三陰性較少;荷爾蒙相關因子為主要危險因子。
PFCs可能含致癌因子 不沾鍋塗層、食品包裝材料都有
林季宏說明,外源性的環境荷爾蒙,除了過去已知的塑化劑(DEHA)外,近期又發現環境污染物「全氟烷基物質」(PFCs),會干擾人體內的荷爾蒙,這也是台灣女性乳癌發生的風險因子之一,尤其是小於50歲的年輕女性,乳癌風險與血中PFCs濃度更是顯著相關。
林季宏表示,PFCs早年廣泛用來作為表面塗料,包括衣物、紙張護膜、食品包裝材料、炊具等都有其蹤跡,例如不沾鍋若使用鐵氟龍塗層,當結構被破壞,也可能會造成PFCs成份釋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則提醒,用來炒菜的鍋子、香水、精油等,都可能含有致癌因子,提醒民眾留意。
多運動、植物性飲食 降低罹患風險
若想要降低乳癌風險,林季宏醫師指出,多運動以及植物性飲食模式,可能可以降低年輕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建議避免高熱量飲食攝取,以降低停經後女性乳癌風險,另也要遠離環境荷爾蒙暴露,「早生、多生、多運動」也有幫助。
除了預防外,積極治療也是對抗癌細胞的關鍵,台北榮總重粒子及放射腫瘤部主治醫師賴姿妤表示,左側乳癌患者在接受乳癌術後放射治療時,平均心臟暴露劑量會高於右側患者,後續有較高的缺血性心臟病風險。
賴姿妤指出,2005年到2017年共有2158位在台北榮總接受術後放療的乳癌病患,平均追蹤7.9年的時間中,89人產生嚴重缺血性心臟不良事件,而左心室受到25葛雷的體積大於4%,是預測心臟病風險的最佳劑量指標。
(責任編輯:葉姿岑)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