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45歲確診早期乳癌怕復發喪命 醫師面前失控崩潰大哭
45歲的陳媽媽幾年前被診斷罹患早期HER2陽性乳癌,術後即使採標準療程輔助治療,仍非常害怕復發,活在不安與焦慮感之中,導致內分泌失調,擔心如果有一天疾病再臨失去生命,無法陪伴就讀國中的女兒,種種的心理壓力,讓她幾度失控在醫護人員面前崩潰大哭。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劉良智是陳媽媽的主治醫師,他說,標準療程結束後兩年內,陳女士的復發夢魘果然又回來了,可怕的癌細胞並沒有放過她;過去診間常可看到像陳媽媽這樣的案例,因為活在復發恐懼,睡不好壓力大,反而更容易造成復發風險。
雖早期乳癌五年存活率已高達95%,但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指出,乳癌依據不同類型,可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其中HER2陽性乳癌,約占台灣整體乳癌人數約2成至2成5左右,因惡性度較高,癌細胞生長速度較快,擴散和復發的機會相比起其他乳癌類型也較高。
據研究顯示,HER2陽性早期乳癌、淋巴結陽性病患因癌細胞進入循環系統,即使術後接受化療、單標靶藥物健保標準治療,疾病復發風險偏高,甚至可能面臨10年疾病復發風險高達3成,現有的藥物無法有效預防癌症腦轉移,且仍有許多副作用是病患無法接受的。
針對HER2陽性乳癌治療指引建議,術後使用抗HER2標靶藥一年,為國際公認的標準療程,也有雙標靶加化療或是抗體化學藥物複合體可為病患治療選擇。然而,在手術後相較使用化療及單標靶輔助治療後,部分屬於高復發的危險族群,卻已經沒有其他的治療方法可以接續使用。
曾令民表示,今年8月在「早期HER2陽性乳癌」有新一代小分子藥物通過適應症,加強術後輔助治療,輔助治療的效果更顯著,國外研究證實,可再降低約三成的疾病復發率,且因為分子小可突破血腦屏障,即使未來不幸復發,癌細移轉至腦部風險也較低。
曾令民說,新一代小分子藥物主要副作用是拉肚子,可透過提前給予易致腹瀉藥物解決,但目前尚未納入健保,一年療程恐就需自費上百萬元,HER2陰性及淋巴未轉移乳癌患者目前無實證有顯著效果,不建議服用,另外目前適應症中尚未包含晚期患者。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懷特報喜!癌因性疲憊症新藥3月納健保 嘉惠乳癌患者
國人罹癌時鐘加速!女性乳癌飆最快 醫籲定期檢查
乳癌細胞為何轉移到肺?中研院破解機轉帶來治療曙光
好累!乳癌化療重度疲憊有解 醫師:藥物運動一起來
朱俐靜曝罹癌!6個乳癌好發族群 這些人每月要自我檢查
男生也會得乳癌 他不菸不酒確診已是第三期
男性乳癌症狀與女性相同? 早期幾乎無感!胸部有這些特徵要警惕
乳癌化療中,我是不是無法生育了?年輕、中年、老年得乳癌要怎麼治療,名醫提供指引
乳房攝影檢查不舒服 只做乳房超音波可以嗎?醫師圖解
那怕只有1%機會 她患三陰性乳癌因免疫治療獲好轉
台灣乳癌好發年齡早歐美8至10年 醫籲定期篩檢存活率高
女性殺手——乳癌,尤其有家族史的要特別注意!
25歲新手媽媽哺乳摸到硬塊 竟是乳癌二期
看見乳癌之後的天晴/經歷大病一場 我心重開機
30歲罹患乳癌 她被迫面對生命與生育的抉擇
「生過孩子、餵母奶就不易得乳癌?」她哺乳發現硬塊...以為漲奶卻是乳癌
乳癌是婦女殺手 醫師:乳房X光攝影能早期發現
二寶媽勇抗乳癌轉移 名醫籲:正確治療乳癌就像慢性病
年輕女性別輕忽 未滿40歲乳癌患者年增逾千人
內視鏡微創手術切除乳房 助罹癌女性恢復自信心
網路傳言「乳房X光攝影可能會增加乳癌或甲狀腺癌的罹癌風險」,這是真的嗎?
莫非定律?愈擔心復發 乳癌愈易復發
HER2+乳癌新希望 能降低復發率
每天約7人因乳癌死亡!9大危險因子難避免,但這件事你可以做決定
粉紅健走風雨無阻 籲45到69歲婦女「報復性乳攝」
台灣乳癌發生率高 醫師:乳房重建資訊待提升
女性十大癌症死因「乳癌」排第四 7種高危險群要當心
乳癌揪團到職場檢查 滿20人即可申請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台大引進超級電腦助乳癌診斷
45至69歲婦女免費乳癌篩檢!預防乳癌專家建議這樣吃
猜你喜歡
抗癌成功的人都吃什麼?日名醫教你抗癌飲食8重點
兄弟皆肝癌逝,才發現自己是高危群!他依2準則,讓癌症晚10幾年才來報到
經實驗認證!一張圖看懂該多吃的防癌食物金字塔
下背痛查出罹攝護腺癌 放射線治療助他恢復行動
女子健檢發現甲狀腺結節不處理 5年後惡化為甲狀腺癌
大腿骨痠痛 竟是攝護腺癌4期
兩次罹癌,復發又骨轉移 歷經四次生死的奇蹟人生!
揮別癌症陰影擁抱人生夢想 崔咪:「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沒有目標的活著。」
擔心疫情不就醫!男腹痛掛急診 竟是大腸癌併發腸穿孔
懷特報喜!癌因性疲憊症新藥3月納健保 嘉惠乳癌患者
別以為不痛代表不嚴重 無痛性血尿3%至6%為癌症
每5位癌友就有1人死於營養不良! 癌症營養補充迷思大盤點
我需要進行「遺傳性癌症基因檢測」嗎?專家:3大特徵是罹癌高風險群
兩男命運大不同 PSA升高=攝護腺癌?應定期追蹤保健康
好累!乳癌化療重度疲憊有解 醫師:藥物運動一起來
「癌症因子」藏在生活細節裡 過年期間不忘5大防癌好習慣
六旬翁追蹤慢性C肝 及早發現肝癌腹腔鏡手術切除
苦茶油伴麵線緩解胃食道逆流?看醫師正解!
愛吃牛肉、豬肉易罹大腸癌? 醫爆「超雷4習慣」當心短命
醫:糖尿病患罹乳癌風險比一般人高40%
北榮研究;免疫療法+口服抗病毒藥 治B肝肝癌更有效
全癌基因檢測/蔡麗娟:5成癌友願自費1~3萬元 進行基因檢測
美女醫師提醒:口腔潰瘍2周內可癒合 菸檳榔小心口腔癌
乳癌細胞為何轉移到肺?中研院破解機轉帶來治療曙光
坂本龍一公開確診直腸癌 研究證實這樣吃減少罹癌風險
抗SARS醫因肝癌逝世15年 女兒撰書憶父籲全民定期篩檢
國人罹癌時鐘加速!女性乳癌飆最快 醫籲定期檢查
脖子腫大不痛不癢竟是鼻咽癌轉移?當心不確定的感冒症狀,3大症狀更是警訊
男子四肢無力食慾差、發燒就醫 正子造影揪出腫瘤源頭
NGS擬納健保給付 準確性是關鍵
治療癌疲勞、預防偏頭痛 多款高價新藥最快三月納給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