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謝向堯/同情心與同理心 醫病譜出交集與共鳴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癌症/ 血癌

兒童不明原因發燒、淋巴結腫大、骨頭痛 小心是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兒童最常見的癌症, 也是最為多見的一種「血癌」。圖/123rf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兒童最常見的癌症, 也是最為多見的一種「血癌」。圖/123rf

聽健康

00:00/00:00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兒童最常見的癌症, 也是最為多見的一種「血癌」。因為症狀跟感冒等感染性疾病很類似,再加上小朋友無法清楚表達,家長往往無法在第一時間察覺。醫師提醒, 如果孩子就醫檢查治療後仍持續發燒,同時又合併不明原因瘀青、淋巴結腫大、骨頭疼痛等,切莫輕忽,應再次求診。而醫師對不明原因發燒或反覆的感染應有所警覺,進一步抽血檢驗就可判斷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否是發燒的真正元凶!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劉希哲曾收治一名三歲的小女童,她在一週內出現發燒不退、咳嗽、流鼻水、體力變差,臉及脖子的淋巴結腫大,症狀跟EB病毒感染很像,但是小腿有不明原因血斑,進一步檢查竟是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兒童最常見癌症 好發於2-5歲

劉希哲醫師表示,台灣每年約有五百至六百名兒童罹患癌症,其中約三分之一是白血病。95%的兒童白血病是急性白血病,可再區分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與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前者約占八成。

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好發年齡是二至五歲。症狀包括發燒、貧血、疲倦、臉色蒼白、淋巴結腫大、瘀青、不明原因腹痛、腹脹及骨頭痛等。

不同危險分群治療強度不同 提高治癒率並減少後遺症

劉希哲醫師說,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分期和一般癌症不同,主要是依據復發風險及治癒率來區分「危險分群」,給予不同強度的治療。台灣兒童癌症研究群(TPOG)目前根據發病時的年齡、白血球數目、中樞神經是否侵犯、特殊染色體轉位、基因變異等進行「標準危險」、「高危險」或「極高危險」分群的判定,然後根據危險分群規劃療程,讓病童獲得適切的治療強度,除了可以有效打擊血癌細胞外,也能減少副作用及後遺症。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療,第一階段是引導期治療,希望在最短時間內殺死最多血癌細胞達到疾病緩解,接著進入第二階段的鞏固期治療以鞏固療效,最後是第三階段的維持期治療,目的是持續殺死癌細胞以維持疾病緩解,預防疾病復發。

過去:疾病已緩解但治癒率卻不到八成 現在:MRD捕破網

引導期化療結束後,會進行骨髓檢查,若淋巴芽細胞小於5%,就達到過去認定的「疾病緩解」的狀態,接續進行鞏固期、維持期治療,但是最後可能不到八成的病童可以治癒。表示我們沒有精準地評估治療反應,無法及早洞察「敵軍陣勢」,失去調兵遣將,克敵制勝的先機。劉希哲醫師指出,最新的策略是在抗癌治療初期就搭配微量殘存疾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簡稱MRD)監測,精準地評估療效,一旦治療反應不佳,可及時調整治療策略。

監測時間跟著走 MRD陰性療效佳

目前台灣兒童急淋巴性白血病治療主要有三個MRD監測時間點,各有監測的標準及應對治療策略。第一個MRD監測時間點是在引導期療程兩周後,標準危險分群的MRD若能降至1%以下,就表示治療效果好,可以維持原來的治療計劃。相反的,就要提升至高危險分群的治療強度。

第二個監測時間點是在引導期治療結束後,標準危險分群的MRD介於0.01-1%之間的必須提升至高危險分群療程。若標準危險分群及高危險分群的MRD大於1%者,就必須提高至極高危險分群。

至於第三個MRD監測時間點是先完成鞏固期療程,於維持期初期進行,主要是針對那些無法於引導期結束後達到MRD陰性(小於0.01%)的高危險及極高危險分群者再做一次評估。若仍為MRD陽性,就必須調整治療強度,並評估免疫治療,細胞治療及異體幹細胞移植等的策略。

MRD指引治療 治癒率提升至9成

最後,劉希哲醫師說,導入MRD做為治療指引後,台灣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癒率從八成提升到九成。不過,極高危險分群,尤其是嬰幼兒病童仍不到四成,有待繼續努力,希望讓更多病童可以成功治癒、健康長大!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細胞治療 兒童癌症 淋巴結腫大 發燒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