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精準防癌高峰論壇/突破性新藥 血癌、骨轉移有解
新藥物為病患帶來新的希望,近年來,標靶藥物的發展突飛猛進,凶猛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可以嘗試精準醫療,而晚期骨轉移的肺癌患者,近年一款單株抗體藥物,可精準對抗癌細胞骨轉移後的惡性循環,減輕晚期癌友的噬骨之痛。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近年治療發展有所突破。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副秘書長、台大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侯信安表示,AML患者過去只能接受化療與血液幹細胞移植,但高劑量化療非每人都能承受,特別是高齡者。
但二○一七年起,有八個AML的標靶藥物全球陸續上市。侯信安說,標靶藥物提供精準治療,副作用較低,其中標靶藥物BCL-2抑制劑,能讓老年患者整體存活率增加二至三倍,成為高齡治療首選。精準醫療日新月異,愈來愈多藥物研發,但要價昂貴,他鼓勵病人參加合適的臨床試驗,減輕經濟負擔,把握存活機會。
高雄長庚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金洲表示,王金洲以骨轉移為例,約三到四成晚期肺癌患者,癌細胞會透過血管或淋巴系統侵犯骨頭,並出現噬骨性。肺癌骨轉移患者存活率通常僅一年左右,因骨頭被癌細胞吃掉,不但疼痛,也變得脆弱易骨折,使存活率降低。
為協助骨轉移癌友提高生活品質,近年一款皮下注射的單株抗體可精準對抗骨轉移後的惡性循環。王金洲說,臨床證實,骨轉移確診後持續使用,能延緩骨骼疼痛及併發症,但副作用為血鈣不夠,治療期間必須多補充鈣質。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血癌兇猛!三成患者正值壯年 血液病學會提醒4大警訊
跨國異體骨髓移植 台大癌醫中心救老翁一命
台大癌醫跨國骨髓移植首例 七旬港翁哽咽感謝台灣
陽明破解白血病致癌機轉 找出關鍵影響基因
全台第一間血癌友善病房啟用 高醫陪癌友找希望
骨髓瘤年增600例 新藥延長存活期
50歲骨頭痛 多發性骨髓瘤作祟
多發性骨髓瘤 被輕忽的血液型癌症
醫病天地/中醫調理體質 42歲懷第2胎
最難纏的血癌 AML治療現曙光
骨頭痛、腳腫與骨折 竟是多發性骨髓瘤
研發沉寂20年 血癌治療不再絕望
血癌新藥開發沉寂20年 近年終於有新藥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年輕化
影/阿嬤胃口差暴瘦 竟是「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作怪
22歲經期血塊手掌大 竟是急性血癌
經期血塊大如仙草塊 22歲女患急性骨髓性血癌
二代口服標靶藥物問世 血癌不必再怕
十萬分之一的獲救機會他等到了 28歲血癌病患重生
老男人最怕這個病 骨痛到極點失去活下去勇氣
血癌青年受贈重生 盼推10萬人骨髓建檔
半相合骨髓移植 血癌治療新趨勢
「黑芝麻救了我!」6年從血癌中重生 前台大醫師的自癒奇蹟
拿水杯手骨斷成三截 原來老奶奶罹患癌症
腹瀉肚脹 小心竟是血癌上身
不忍癌母病痛 醫師兒捐髓救母
急性血癌當感冒延誤治療 陸戰二兵軍營枉送命
郭董組抗癌聯盟 下個目標是白血病
男童「復發型」血癌 骨髓移植兩次從不說NO
與白血病共存22年 許銘能「只要活得夠久,會發明更好的醫藥讓你活下去」
猜你喜歡
抗癌成功的人都吃什麼?日名醫教你抗癌飲食8重點
起初只是肩頸痛 婦人不抽菸、無家族史卻檢出罹肺腺癌
結婚2年老公就罹癌!陳月卿:癌症,是包裝很醜的禮物,為我們帶來了幸福感
經實驗認證!一張圖看懂該多吃的防癌食物金字塔
兄弟皆肝癌逝,才發現自己是高危群!他依2準則,讓癌症晚10幾年才來報到
洋蔥!夫為癌妻拜託醫生「這件事」 萬人暖哭:真的嫁對人
大腿骨痠痛 竟是攝護腺癌4期
下背痛查出罹攝護腺癌 放射線治療助他恢復行動
兩次罹癌,復發又骨轉移 歷經四次生死的奇蹟人生!
女子健檢發現甲狀腺結節不處理 5年後惡化為甲狀腺癌
吳孟達肝癌病逝/早期通常沒症狀 發生率、死亡率都很高的肝癌如何避免?
揮別癌症陰影擁抱人生夢想 崔咪:「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沒有目標的活著。」
北醫大AI助醫師3分鐘揪肺癌 成果登自然通訊期刊
兩男命運大不同 PSA升高=攝護腺癌?應定期追蹤保健康
別以為不痛代表不嚴重 無痛性血尿3%至6%為癌症
懷特報喜!癌因性疲憊症新藥3月納健保 嘉惠乳癌患者
每5位癌友就有1人死於營養不良! 癌症營養補充迷思大盤點
北榮研究;免疫療法+口服抗病毒藥 治B肝肝癌更有效
六旬翁追蹤慢性C肝 及早發現肝癌腹腔鏡手術切除
我需要進行「遺傳性癌症基因檢測」嗎?專家:3大特徵是罹癌高風險群
擔心疫情不就醫!男腹痛掛急診 竟是大腸癌併發腸穿孔
愛吃牛肉、豬肉易罹大腸癌? 醫爆「超雷4習慣」當心短命
全癌基因檢測/蔡麗娟:5成癌友願自費1~3萬元 進行基因檢測
「癌症因子」藏在生活細節裡 過年期間不忘5大防癌好習慣
醫:糖尿病患罹乳癌風險比一般人高40%
美女醫師提醒:口腔潰瘍2周內可癒合 菸檳榔小心口腔癌
肺癌先行 次世代基因定序 擬納健保
坂本龍一公開確診直腸癌 研究證實這樣吃減少罹癌風險
台AI判讀肺癌影像突破 免人工標註3分鐘揪病灶
乳癌細胞為何轉移到肺?中研院破解機轉帶來治療曙光
國人罹癌時鐘加速!女性乳癌飆最快 醫籲定期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