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62歲婦人半年來經常感到疲倦,且有貧血情形,抽血檢查發現白血球數量飆高、血紅素嚴重偏低,經再緊急轉診至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血液腫瘤科進行基因檢測,確診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後來持續透過標靶治療,病情終於獲得控制。
亞大醫院癌症中心副院長暨血液腫瘤科主任黃文豊指出,患者抽血報告顯示,白血球超過34萬/mm3(正常值為3800~10000/mm3),幾乎是正常值30倍以上,血紅素則僅有6gm/dl(女性正常值為11.0~16.0 gm/dl),且透過基因檢測,確認罹患俗稱血癌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當時患者聽到得了血癌,第一時間嚇得不知所措,但經過溝通,說明血癌並非不治之症,婦人才拾起信心,積極配合治療。
黃文豊說,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白血病之一,是白血球不正常増生所致,好發年齡約為40至60歲,男女比例約1.62比1,初期症狀不明顯,包括疲倦、不正常出血、胃口差、發燒等,若未積極治療,約持續數月至半年以上,則恐危及性命,而急性白血病大多在數周內就有致命危機。
近期熱門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正是描述白血病如何無情地拆散戀人,也正因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早期症狀不明顯,經常被人忽略,若未在症狀較輕的慢性期積極治療,最終多會轉變為急性白血病,不僅致死率高,且預後非常差。
他說,目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致病機轉已十分明確,就是骨髓造血細胞的基因突變(又稱「費城染色體」),使骨髓細胞製造白血球的功能出現問題。傳統治療方式為干擾素及骨髓移植,但因效果不理想、副作用明顯,骨髓移植又得耗時等待,往往使患者身心大受折磨。
但隨著口服標靶藥物問世,目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已成為標靶治療效果最好的癌症,患者10年存活率高達9成,加上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出現,除提供更佳療效及減緩副作用外,有些藥物一天僅需服用一次,更提高患者遵循醫囑的的比例,及治療達標的機會,使患者能如正常人一樣工作生活,享受良好生活品質。
黃文豊提醒,民眾於日常生活中應遠離電磁輻射,避免暴露於有毒的化學物質,並定期接受體檢,才能有效預防。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