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用力擦陳年水垢大錯特錯?專家曝浴室清潔4大NG行為 一不注意當心中毒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癌症/ 肝癌

B肝、C肝定期追蹤 不讓肝癌潛伏

B或C肝炎或其他慢性肝病患者,每6個月檢查超音波及胎兒球蛋白。 圖/本報資料照片
B或C肝炎或其他慢性肝病患者,每6個月檢查超音波及胎兒球蛋白。 圖/本報資料照片

【聯合報╱翁郁中/台中榮總嘉義分院胃腸科主任】

案例1:陳女士62歲,有B型肝炎病史,不喜歡上醫院,所以沒有定期追蹤,直到開始有惡心腹脹的感覺,才到醫院求診,發現肝癌已20公分,胎兒球蛋白指數大於5000ng/ml。

她立刻接受手術治療,但在手術治療5個月後,腫瘤復發為14公分大,因肝功能下降,體力不繼,已無法再接受手術或其他有效治療。

案例2:羅女士52歲,因腹脹3天至門診,超音波檢查肝臟兩側有大於10多顆的肝腫瘤,最大5.5公分,胎兒球蛋白大於300ng/ml,經電腦斷層檢查疑似肝癌,病患沒有腹部疼痛症狀,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肝炎,也不知要定期追蹤,因為腫瘤太多太大,無法手術治療。

案例3:黃先生81歲,因B型肝炎長期在門診追蹤,12年前發現肝右葉有腫瘤1公分,手術治療後,經過12年追蹤,目前病患健康狀況良好,偶爾到大陸旅遊,壽命已超過台灣男性的平均壽命。

肝癌通常發生在慢性B型或C型肝炎病患的身上,最理想的情況是在腫瘤2公分以前被診斷出,治療效果較好。

長期的高血清病毒量及活躍的病毒感染,是肝癌危險因子,因臨床症狀不明顯,早期診斷不易,很多病人錯過良好的治療時機,腫瘤愈大、血管侵犯、肝功能不好、淋巴腺轉移,都影響預後。

肝臟神經叢分布稀少,肝腫瘤症狀不明顯,通常必須大於8到10公分以上,病人才會有感覺,部分病人覺得上腹痛,體重下降,腹脹或摸到肚子硬塊,出現這些症狀時,腫瘤都已經很大。其他症狀包括黃疸、腹水、發燒、肝昏迷、食道靜脈曲張出血、腹瀉、骨頭轉移及腫瘤破裂造成休克等,最好發的轉移部位依序為肺臟、腹腔淋巴腺、骨頭、腎上腺以及大腦。

表/聯合報製
表/聯合報製
建議B型或C型肝炎或其他慢性肝病病患,每6個月定期超音波檢查及抽血檢驗血清胎兒球蛋白(AFP),定期篩檢是早期診斷肝癌的不二法門。

慢性肝炎、肝硬化病患,若發現肝臟腫瘤合併AFP偏高,肝癌診斷幾乎可以確定,但1公分以下腫瘤是肉眼及機器盲點,四分之一肝癌病患的AFP沒有偏高現象。

醫師的警覺和經驗非常重要,病患也必須配合醫師及加入健保局的B、C肝定期追蹤改善方案,共同攜手對抗肝癌。

B、C肝患者除了追蹤,也要積極接受抗病毒藥物及干擾素治療,預防肝癌。B、C肝及肝硬化病患肝臟出現腫瘤,必須提高警覺,必要時醫師安排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以及肝腫瘤切片,進一步確認。手術、射頻燒灼術、化療栓塞法、經皮肝腫瘤酒精注射及肝移植等,是常見有效治療方式。

腫瘤 肝炎 肝癌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