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煎魚如何不黏鍋?5技巧讓你煎出完整不破碎的魚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癌症/ 肺癌

【晚期肺癌最愛問】先別查活多久、怎麼辦?治療前必看QA

近年來晚期肺癌藥物持續進展,病友的治療選擇越趨多元,晚期肺癌存活超過5年、10年的患者大有人在。圖/Freepik
近年來晚期肺癌藥物持續進展,病友的治療選擇越趨多元,晚期肺癌存活超過5年、10年的患者大有人在。圖/Freepik

聽健康

00:00/00:00
「聽說晚期肺癌最近有健保給付藥物調整,我可以用嗎?」

「天啊!我的人生是不是要沒了?」

「吃標靶藥物也會像化療有副作用不舒服嗎?」

臨床上初確診晚期肺癌病友,難免還是很難對抗罹癌的恐慌與焦慮,這些焦慮多半來自於網路鋪天蓋地的資訊及未知的存活期。近年來肺癌藥物持續進展,病友的治療選擇越趨多元,晚期肺癌存活超過5年、10年的患者大有人在。

【如果你/妳還是很擔心害怕】

治療前先看一次以下QA,一起增加信心吧!

📍停:停下腳步建立信心

📍看:看懂關鍵詞好上手

📍聽:聽懂學長姐怎麼面對治療選擇和副作用


確診晚期肺癌你要先【停】

停下腳步建立信心

Q1.確診晚期肺癌,還能活多久?整體平均存活期是什麼意思?

患者剛確診晚癌肺癌時,大多會出現震驚、否認的情緒反應,但亞東醫院肺癌專案研究護理師洪瑞綺表示,患者與家庭最大的擔心來自於未知,可透過病友分享、了解相關疾病知識,讓他們盡量掌握未來可能的走向,將大幅降低恐懼感。

亞東醫院肺癌專案研究護理師洪瑞綺。圖/洪瑞綺提供
亞東醫院肺癌專案研究護理師洪瑞綺。圖/洪瑞綺提供

針對患者最常關心活多久的問題,亞東醫院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暨癌症中心肺癌團隊召集人張晟瑜表示,存活期是直接分析比較病人存活時間長短,存活率則為觀察比較病人經過一段時間存活的比率,是最普遍、直接評估治療效果的方式。

亞東醫院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暨癌症中心肺癌團隊召集人張晟瑜。圖/張晟瑜提供
亞東醫院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暨癌症中心肺癌團隊召集人張晟瑜。圖/張晟瑜提供

過去晚期肺癌五年存活率約10至20%,也就是10位患者中,約1、2位患者能存活超過5年,但不同種類、分期、身體狀況等,存活率也不同,現在初確診患者確診後,配合醫療團隊的努力接續治療,存活期超過5年已經不是罕見。

Q2.開始治療後,是不是會嚴重影響我的生活?我能繼續工作嗎,家庭生活怎麼辦?

雖然罹癌勢必影響既有的生活與工作,尤其前半年治療頻率密集,時間可能多花在往返於醫院及家裡,但洪瑞綺說,其實患者也先不必太過擔心,若身體狀況允許,盡量讓生活維持原狀、貼近過往,像是繼續可行的工作維持謀生能力,運動強身健體,社交抒發壓力,避免人生失序,經濟出現問題,連帶影響心情與病情,並非開始治療後,整體生活一定會受到影響。

※延伸閱讀年輕患者工作壓力大!標靶藥物接續治療 助跨過五年存活期

Q3.治療費用是不是很貴?健保都有給付嗎?

許多患者確診後,除了關心治療成效外,也憂慮對經濟造成的負擔,幸好目前許多常見突變基因的肺癌藥物已有健保給付,如EGFR,ALK,ROS-1與陸續納入健保的罕見突變基因藥物,帶給患者更多的希望。

而患者亦須重新盤點所有財產狀況,包含醫療保險等,洪瑞綺表示,患者可向保險業者了解原有的保險所能提供的幫助,假設支持不足,亦不必灰心喪志,「不論有錢或沒錢,都有相應的作法。」患者千萬勿因經濟放棄治療,多與醫療團隊討論下一步計畫。

晚期肺癌的治療選擇多元,且大多有健保給付,尤其標靶藥物,也建議病友先了解自己的保險能提供的幫助,進一步與醫療團隊討論治療方針。圖/Freepik
晚期肺癌的治療選擇多元,且大多有健保給付,尤其標靶藥物,也建議病友先了解自己的保險能提供的幫助,進一步與醫療團隊討論治療方針。圖/Freepik

確診晚期肺癌你要【看】

看懂關鍵詞好上手

剛確診晚期肺癌,病友大多會出現震驚且恐懼的情緒,會害怕通常來自於未知,所以看懂關鍵詞,了解晚期肺癌,知彼知己才能與之對抗。圖/Freepik
剛確診晚期肺癌,病友大多會出現震驚且恐懼的情緒,會害怕通常來自於未知,所以看懂關鍵詞,了解晚期肺癌,知彼知己才能與之對抗。圖/Freepik

Q4.基因檢測是什麼?為什麼要做基因檢測?

隨著癌症研究進展,肺腺癌是所有癌症中,被發現有最多種突變基因的癌症,其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也多;若患者能在治療前,先進行基因檢測,可以讓醫師幫患者依照基因檢測結果,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對症下藥,藥物將能有效針對癌細胞上的特徵(標靶)進行攻擊,同時降低正常細胞受到的傷害。

張晟瑜說,隨著次世代基因檢測的發展,大約六、七成晚期肺癌患者接受基因檢測後,能找到相對應標靶藥物,以肺腺癌為例,台灣約有55%肺腺癌患帶有EGFR基因突變,目前皆有健保給付;然而,突變基因會隨著病程進展、接受過的治療而改變,因此當病情惡化或藥物出現抗藥性,可以考慮再接受一次基因檢測來規畫下一階段的治療。

Q5.第「幾」線藥物是什麼意思?差別在哪?

在醫學的定義上,患者接受同一種療程稱為「一線」,而第一線治療是指患者接受的第一種治療藥物療程;當第一線藥物產生抗藥性或失效時,患者就必須接受第二種治療藥物療程,意即第二線治療,以此類推。

Q6.抗藥性是什麼?出現抗藥性怎麼辦?

當腫瘤長大、轉移或腫瘤指數上升,代表目前使用的藥物出現抗藥性,藥效下降,無法控制腫瘤,此時就如同棒球比賽一樣,可以由救援的投手上場,意即需要尋找其他可行的藥物上場接續治療。

確診晚期肺癌你要【聽】

聽懂學長姐怎麼面對治療選擇和副作用

晚期肺癌患者當出現抗藥性時,可能面臨換藥或其他治療選擇的情況,心情難免感到沮喪,建議患者還是要積極與醫師溝通,找到最佳策。圖/Freepik
晚期肺癌患者當出現抗藥性時,可能面臨換藥或其他治療選擇的情況,心情難免感到沮喪,建議患者還是要積極與醫師溝通,找到最佳策。圖/Freepik

Q7.治療後產生抗藥性,我還有藥可以用嗎?

患者常因效果不如預期,或當治療出現抗藥性,對未來感到迷茫而自暴自棄,洪瑞綺表示,一種藥本就難陪伴一輩子,難免會要換藥,現行肺癌藥物很多元,患者千萬別因此灰心喪志。

張晟瑜指出,以台灣肺癌最常見的EGFR基因突變為例,本土研究顯示,患者如果先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出現抗藥性後再接第三代標靶藥物,存活率可能超過五年,甚至最長可達60個月以上。曾有位80歲老爺爺確診肺腺癌後,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三年後出現抗藥性,再改接受化療,不久又因抗藥性轉到亞東醫院就醫,再次基因檢測確認產生T790M基因突變,可健保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

原先預期患者僅能存活半年,但目前這名老爺爺已存活逾10年,換第二張重大傷病卡,「這條命是撿到的。」張晟瑜建議,患者或主治醫師要放遠目光,做長期治療的規畫,患者及其家庭也多跟醫師溝通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切勿操之過急,否則適得其反;若不敢開口或擔心沒有足夠時間與醫師討論,可先與個管師或護理師聊聊,請求協助。

Q8.需要換藥或換治療選擇時,該怎麼面對以及怎麼與醫師討論?

洪瑞綺表示,當狀況發生時患者可能產生不少情緒,但發洩情緒完後,可先重新切片進行基因檢測,與醫師溝通接下來的治療策略藍圖,「晚期肺癌雖無法治癒,但有機會控制腫瘤,與癌共存。」患者應要有信心,跨出步伐,緩解不安感。

Q9.治療(化療.標靶)副作用有哪些,原來可以舒緩、甚至提早預防管理嗎?

癌症治療的副作用不盡相同,張晟瑜表示,現在都有相對應的處置方式,以EGFR標靶藥物為例,醫師能開立口服藥、患者則透過減少肚子飽脹感,減少噁心嘔吐感;使用藥物及麻藥,減輕口腔潰瘍痛感,加速癒合;使用止瀉藥減緩拉肚子;抹乳液或吃藥,舒緩皮膚疹子及乾癢;對於甲溝炎,則能抹藥或戴手套、避免碰水而感染細菌。

Q10.確診肺癌後,飲食需要調整嗎?該如何維持營養?

部分癌症患者治療後,因口腔黏膜破損、食慾下降,減少進食或不敢多吃,但反而造成營養不良,據統計,癌症患者營養不良的發生率約四至五成,尤其肺癌患者營養不良、肌少症及惡體質的發生率高,進而影響存活率。

因此洪瑞綺建議,患者須攝取肉類、雞蛋、牛奶等吸收利用率高的高生理價蛋白質,若為素食者,則能多吃黃豆製品,才易達到高蛋白質標準;患者也須攝取高熱量,才不會耗損肌肉,除了可從食物種類下手外,也能改變烹調方式,將食物勾芡、裹粉,或添加高蛋白粉及適量油脂,也可以尋求團隊中的營養師給予協助。

此外,多數治療將抑制血球,導致免疫力下降,故要特別注意食物衛生安全,避免吃生食,例如生魚片、半熟蛋、沙拉、優酪乳等,水果則選擇帶皮種類,例如柳橙、蘋果等,以防被感染。

若患者因治療副作用食慾不振,洪瑞綺表示,家屬、照顧者不要強迫患者進食,有時治療會改變味覺、嗅覺,昔日再喜歡的食物都可能食之無味,最重要的是有同理心,同感患者當前的處境;而患者可在副作用舒緩後盡量多吃,補足先前流失的營養,也為下次治療做準備。

Q11.(癌友)該怎麼告訴家人我確診晚期肺癌?(照顧者)家人罹癌怎麼辦,我該怎麼面對他/她?

對晚期肺癌患者而言,親近家人或親友的支持非常重要,在抒發完情緒後還是要溝通並互相理解,不畏病情度過每一天。圖/Freepik
對晚期肺癌患者而言,親近家人或親友的支持非常重要,在抒發完情緒後還是要溝通並互相理解,不畏病情度過每一天。圖/Freepik

有些癌症患者確診後,不想讓親朋好友擔心,選擇對病情三緘其口,獨自面對罹病的心理壓力與後續治療,洪瑞綺表示,有些病患不願告訴家人,但應至少讓同住的家人知情,以便往後的日常照顧,也讓情緒找到出口,否則易影響病情;針對堅決守密的患者,醫療團隊會適時轉介心理師,從旁輔助。

有位40多歲晚期肺癌的女性,起初因為骨折去就醫,才發現竟是肺癌骨轉移。一開始她的反應是否認病情,這是許多癌友常有的心理防衛機制,面對突如其來的診斷,震驚與無法接受的情緒通常是無法避免的。這時候醫療團隊就扮演了關鍵角色,在醫療人員的關心、陪伴與支持下,幫助患者走出剛確診的困惑與恐懼,慢慢能夠接受自己生病了,也願意與家人分享治療的狀況,進而做出積極的生活安排。

然而隨著病情發展,這位患者開始出現抗藥性,也要面對後續治療的選擇跟轉變,此時對患者的心理跟生理來說,同時面臨著更多挑戰,尤其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情感與心靈上的平衡,是患者與家人共同努力的目標。

所以這時候家人的態度就非常重要,家人若能理解並接納患者的情況,不僅能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也能在治療選擇上,與患者共同做出合適的決策。反之,若家人因為不願面對病情的改變,而選擇隱瞞或強行維持過度樂觀的態度,可能會使患者感到孤獨以及壓力,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但在抒發後還是要溝通並相互理解,且在病情走到晚期的階段,患者和家人需要共同承受這段艱難的旅程,並在心靈上達到一定程度的和解,以較平和的心態度過最後的時光。如果面對不知道如何處理的情況,也可以找醫療團隊商量,制定最佳策略。

【小提醒】:每次回診前,都可以記下用藥期間遇到的各種問題或困擾,回診時記得與醫師聊聊喔!

接續治療 晚期肺癌 基因檢測 確診 癌症治療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