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肺癌,已經相當悲慘,如果又轉移至腦部,那已經不是「悲慘」兩字可以形容。不過,60歲的陳姓婦人樂觀看待,確診罹患肺腺癌後,立即接受手術,沒想到,一年多後頭暈、頭痛,就醫檢查,結果竟是腦轉移。
個性開朗的她,並未被病魔擊垮,在家人支持下積極面對治療,接受醫師提議的雙標靶藥物。持續三個月後,她的腦部腫瘤明顯縮小,迄今仍持續治療,已經快一年,病情穩定,體力不錯,最近正與家人計畫在寒假春節時間至日本旅遊。
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崇裕表示,肺癌患者在治療前均須接受切片檢驗,針對個人化做分子診斷,觀察癌細胞種類,例如上皮細胞生長素接受體(EGFR)是否突變、變性淋巴瘤激酶(ALK)是否突變等,再綜合所有數據,做出精準的個人化醫療。
陳崇裕說,自標靶藥物問世後,造成許多癌友大幅提高反應率,且減輕副作用,目前EGFR陽性的晚期肺腺癌患者第一線用藥為口服標靶藥物,反應率約為七成,比化療高出許多,且副作用較低,不過受到抗藥性影響,大約一年後,治療效果就會變差。
所幸今年雙標靶治療策略問市,國外大型研究顯示,雙標靶藥物可以有效延長EGFR陽性的晚期肺癌患者存活期,患者反應率高達八成,平均控制腫瘤不惡化的時間約一年半。
此外,對肺腺癌患者常見的腦轉移或已有腦內腫瘤的患者來說,雙標靶藥物可以說是救命藥,可有效減緩腦轉移的風險。
陳崇裕強調,隨抗癌藥物精進,癌症治療進入慢性病時代,除標靶藥物之外,還有免疫療法可供選擇。他建議癌友放寬心情,在醫師評估下,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法,相信可以活出精彩人生。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