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S擬納健保給付 準確性是關鍵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舉辦「全癌基因檢測專家會議」,邀請健保署及醫界代表、統計學家等,討論NGS納入健保可行性與效益評估。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NGS的給付是精準醫療的重要工具,正研擬給付策略,讓癌症治療效率最佳化,近期內將廣徵各界意見。
多人平均分攤 費用可望降低
國內癌患自費檢測NGS,價格從數萬到十多萬元都有,台灣分子醫學會常務監事、元鼎診所院長曾嶔元指出,NGS開機上機有固定成本,就像包場概念,愈多人做平均分攤費用就愈低,健保給付後因為量大,成本可降低。
此外,檢測的基因數量、難易度等也會影響成本,曾嶔元表示,一次檢測三百多種基因的模組價格高於檢測二十種的模組,不過目前有對應治療藥物的癌症基因僅約二十個,無論健保給付哪種模組,都應涵蓋這二十個有藥可用的基因。
中國附醫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柯道維也建議,臨床上有明確證據且有對應的藥物,就應列入NGS檢驗項目,而且檢驗愈早做愈好,新診斷癌症就給付,「先偷看答案再來治療」,得到的預後會最好。
有利病人加入國際臨床試驗
台大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及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指出,國際癌症基因檢測和台大醫院癌症基因檢測指引,都建議應至少檢測證據力最強或次強的基因,但有些罕見基因如NTRK和MSI-H,在各癌別都有,且對藥物反應效果好,但現今不會做罕見基因常規檢測,這些癌患就錯失治療機會,所以納入的基因愈多對患者愈有利,即便目前無藥可用,但可能國外有臨床試驗中的新藥,台灣患者就能搶到一線生機的入場票。
楊志新說,國內基因檢測進度較慢,例如現在國際新藥試驗正在找HER-2突變基因的肺癌病患,但台灣沒列入常規檢測,要找病人就得大海撈針,導致無法與國際接軌;而病患若參與臨床試驗可節省醫療、檢驗費,不僅幫助病人延命,幾年下來也替健保省下數億元。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回應,NGS檢測希望納入具有強烈證據顯示的致癌基因,以及已有治療藥物的基因,或是進入臨床試驗藥物對應的基因,讓給付策略兼具未來性。
政府監督業者 把關檢測品質
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賴俊良則表示,較合理的給付雖然是檢測證據力強的基因,但商品化的模組已取得認證無法任意更動,所以若可用現成商品,但給付價格不變也可考慮。楊志新也說,現有商品不管驗八十個基因或三個,費用都一樣,因為模組已建立好,要客製化反而貴。
曾嶔元指出,NGS也有偽陰性和偽陽性風險,現有的NGS檢測尚未比照體外診斷醫療器材(In Vitro Diagnostic Devices,IVD)提供數據,健保署應透過給付手段建立標準,促使業者符合規定。
楊志新強調,基因檢測品質很重要,而醫師和病人都無法確認檢測的準確性,必須仰賴國家把關。柯道維建議,應像日本一樣成立「癌症基因體及進階治療中心」以監督檢測品質。
戴雪詠回應,將用IVD標準要求NGS檢測,並由食藥署審核,實驗室則要有美國或台灣病理學會認證,同時要有專科醫師簽發報告,確認信度與效度。
對於檢驗是否開放部分負擔,曾嶔元指出,根據調查,合理的費用為六萬元以下,而台灣癌症基金會的調查也發現,癌症病患願意自費一到三萬元,或許能為健保給付找出一個方向。
李伯璋則指出,健保需要永續經營,雖然癌症用藥昂貴,健保署仍秉持「該給就給,能省要省」的態度,否則就算提高健保費率,未來仍會碰到財務問題。
同類文章
癌友累到不想治?恐罹患癌疲憊!一量表自我檢測
不再是「餓死癌細胞」?科學家發現癌細胞沒那麼愛吃糖
為什麼化療會讓身體變虛弱?從戰爭中獲得啟發的治癌「毒藥」
被視為自由基剋星的抗氧化劑 為何在某些時刻反而促發癌症?
輕斷食、生酮飲食助抗癌?權威期刊《Science》有初步答案
重視心臟健康 可降低癌症罹患風險
2021癌症高峰論壇/邰肇玫敘事療法 朱俐靜與身體共處
2021癌症高峰論壇/臨床照護指引 助癌友面向陽光
2021癌症高峰論壇/譚敦慈 用吸油煙機、少清潔劑
2021癌症高峰論壇/客製化網站 守護癌後身心靈
2021癌症高峰論壇/乳癌卵巢癌復發 靠基因大數據預測
2021癌症高峰論壇/不菸不胖 抗癌打底一半靠飲食
2021癌症高峰論壇/抗癌新時代 陸海空包圍夾殺癌細胞
2021癌症高峰論壇/聯合報執董項國寧:從守望到照護
2021癌症高峰論壇/從預防到早篩 殲滅癌威脅
2021癌症高峰論壇/三道防線 抗肺癌超前部署
2021癌症高峰論壇/根除癌症 下波篩檢目標胃癌、肺癌
2021癌症高峰論壇/精準給付 健保邁向新時代
2021癌症高峰論壇/打造台灣醫療產業為下一個台積電
台師大研發新抗癌有機化合物 登上國際期刊封面
2021癌症高峰論壇必知九件事之9/惡病質
2021癌症高峰論壇必知九件事之8/CAR─T免疫細胞療法
2021癌症論壇必知九件事之7/免疫療法
2021癌症論壇必知九件事之6/標靶療法
2021癌症論壇必知九件事之5/消融手術
2021癌症論壇/CAR-T免疫細胞療法 挑戰治癒癌症
2021癌症論壇/抗癌新紀元 海陸空夾殺癌細胞
2021癌症論壇/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 四類癌患最適合
2021癌症論壇/國衛院開發 胰臟癌分子標記準確預測手術後復發率
2021癌症論壇/國衛院長梁賡義:結合數據與用藥 癌症精準醫療啟航
猜你喜歡
不再是「餓死癌細胞」?科學家發現癌細胞沒那麼愛吃糖
開燈睡覺罹癌風險增55%!研究建議做一事 還能改善睡眠品質
莫名胃口差、常脹氣小心是胃癌! 醫警告:這些用餐習慣恐增罹癌風險
被視為自由基剋星的抗氧化劑 為何在某些時刻反而促發癌症?
檸檬、芝麻油、無糖優格...就可打造抗癌體質!日本癌症權威獨創「防癌飲食8法」
為什麼化療會讓身體變虛弱?從戰爭中獲得啟發的治癌「毒藥」
身體出現6症狀,恐是腎臟快壞了!醫示警:有三高者風險暴增
天天外食便秘 他洽公順便免費篩檢竟大腸癌第一期超吃驚
輕斷食、生酮飲食助抗癌?權威期刊《Science》有初步答案
抗癌最佳典範!哈佛癌症醫師每天吃什麼預防疾病
5年存活率是關鍵!治癌醫曝癌症治療前先做7件事
癌友累到不想治?恐罹患癌疲憊!一量表自我檢測
注意身上不尋常黑痣防癌 專家揭多數人忽略的部位
揪「老男人癌」轉移元凶 國衛院領先全球發現攝護腺癌ROR2基因作祟
羅瑩雪乳癌逝世 醫師:這類乳癌3年內復發可能僅活2年
「阿信」編劇淋巴癌逝世 醫師:出現3症狀要及早就醫
50歲女不菸不酒 竟一口氣長出10顆原發性肺癌
高燒不退竟是血癌 醫師提醒出現這四個徵兆要留心
羅瑩雪乳癌病逝/乳房痛和乳癌有關嗎?醫師教你簡單判斷乳房痛原因
2021癌症論壇/晚期肺癌第一線 標靶治療超前部署
大腸鏡檢查會痛嗎?專科醫師一次破解常見5大疑問
蕭彤雯揪出0期肺腺癌!胸腔科醫提醒留意5不明顯症狀
你累了嗎?高達92%癌患因治癌而出現癌疲憊
增強肺癌免疫療法新曙光 台大估兩年後進臨床試驗
便祕7天竟是大腸癌 醫師做大腸支架解病痛
攝護腺癌早期沒症狀 泌尿科醫師:注意3大危險因子
2021癌症論壇/肺癌治療策略解密 標靶接力延長存活
女子臉腫脖子脹「高音唱不上去」 就醫檢查竟是肺癌上身
七旬男得肺癌2次仍能打高球 醫:早發現、個人化治療
長年乳頭凹陷想做整形 組織切片化驗卻檢出乳癌原位癌
鼠蹊出現腫塊傳異味 上皮性囊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