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70多歲賴姓阿嬤常覺腰痠背痛,原本以為是骨鬆,直到腰椎疼痛、行動不便,就醫檢查為壓迫性骨折,接受外科手術後,醫師將部分骨頭切片送至病理科,檢驗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
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吳鴻昌指出,多發性骨髓瘤其實是血液腫瘤的一種,台灣每年約新增約500名,病例數逐年增加,成為國內過去20多年血液癌症病例中,增加速度最快的一種癌症。
由於多發性骨髓瘤並非固態腫瘤,主要表現在骨髓內,症狀包括腎臟功能不好、高血鈣、貧血、骨頭痠痛等,因症狀不典型,加上患者以65歲以上老年人居多,常被誤認為骨鬆,很容易被忽略延誤治療時機。
以賴姓阿嬤為例,常腰痠背痛,還多次至中醫診所推拿,但效果不佳,以為是骨質疏鬆,接受骨鬆藥物,持續吃了近一年仍不見改善,直到脊椎發生壓迫性骨折,切片檢查才確認為多發性骨髓瘤。
治療方面,傳統以口服或注射化療,搭配類固醇藥物為主,療效不錯,但毒性較強,容易出現嚴重掉髮、噁心嘔吐等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最近五年,醫界研發出多種新藥,為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帶來新希望,可有效延長無病存活期,能讓患者能在完全沒有疾病情況下生活,大幅提高生活品質。
吳鴻昌表示,新一代治療以非化學治療藥物為主,包括標靶藥物、免疫調節製劑,仍需輔以類固醇,臨床證實,除了存活期較長,病患完全無症狀比率也較高。目前標靶藥物、免疫調節製劑費用昂貴,健保給付標準較嚴,以新一代標靶療藥物「萬科」為例,每名病患者一輩子以32支藥物為限,臨床顯示,注射30支後,治療效果可達到高峰期,反應率較高。
吳鴻昌說,與其他血癌疾病相較,多發性骨髓瘤平均存活期較長,約為兩年,只要患者在醫師指示下接受治療,多發性骨髓瘤有機會成為慢性疾病,患者千萬不要放棄治療。
【2014/09/03 聯合晚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