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高煌凱/林口長庚整形外科助理教授】
根據統計,國內頭頸癌的罹患人數,近年呈現逐年上升趨勢。
頭頸癌的治療策略,除了下咽及喉癌為保留發聲功能,若能開刀,以開刀為第一優先考量,除了癌灶的切除及頸部淋巴腺清除外,對整形外科醫師而言,最重要就是以自體組織對缺損部位進行功能及外觀的重建。
重建方式,現今以顯微游離皮瓣為首選,但受限血管於皮瓣內的分布及皮瓣結構,有時重建結果無法與切除組織相類似,臨床上立即性皮瓣重建後,常有些許功能性缺損,如唇閉鎖不全或嘴角鈍化,造成口水外漏或構音不清楚,或口腔內皮瓣過於肥厚而導致壓迫或異物感等。外觀常見問題則有頭頸部疤痕或合併孿縮,或臉部皮瓣過於肥厚。
基本上,術後功能及外觀恢復,大部分取決於缺損大小;一般而言,切除範圍愈大,功能及外觀的缺損就愈多。
部分病患於立即性重建術後,需接受放射線治療或化療,尤以放射線治療對皮瓣影響較大,一般而言,表皮會有色素沈澱和角質沈積,真皮及皮下脂肪會萎縮及纖維化。
大部分病患會覺得皮瓣縮小變硬,必須等到皮瓣趨於穩定,才適合做第二階段的修整手術,主要是針對上述問題進行改善,常見手術包括唇成型術,主要是重建嘴角及改善唇外翻;Z整形術,改善皮瓣周圍的凹陷及孿縮;修疤手術,目的是改善疤痕或以微量抽脂、補脂,改善臉部凹陷等。
術後的復健對頭頸癌病患很重要,病患若能充分配合醫囑,才可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2014/09/03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