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腎臟癌過去常是由內科醫師觸診,摸到患者硬塊發現;近年患者大多在健康檢查時,透過腹部超音波及電腦斷層確診。
台北榮民總醫院泌尿外科醫師張延驊指出,腎癌雖未列入國人十大癌症,但每增加年2%~3%,目前全台一年新增700多名腎癌患者,年死亡人數達500人。
張延驊表示,約只有一成腎癌患者,會出現血尿、疼痛和腹部腫塊等典型症狀,六成腎癌患者沒有症狀,早年大多由內科醫師摸到硬塊發現,近年則轉由放射科醫師為患者健檢,做腹部超音波時初步診斷,電腦斷層再進一步確定腫瘤大小及期別。
男性發生腎癌比女性多1倍,平均發生年齡50歲至70歲,危險因子主要是吸菸,較未吸菸者增加2至3成發生機率,肥胖也是危險因子之一,在女性患者身上特別明顯,另外,高血壓、長期洗腎也是致癌原因。
張延驊說,腎癌的治療,早期可開刀切除,五年存活率達8成;不過,化學治療效果不理想,大多與免疫治療合併使用在腫瘤遠處轉移者,約有1/3患者發現時為晚期腎癌。
中央健保局實施第六次藥價調整後,將部分標靶藥物納入健保給付,10月起,健保給付腎癌標靶藥蕾莎瓦,給晚期腎癌且接受干擾素、介白素治療失敗或不適合這兩種藥物的患者。
張延驊強調,單靠標靶藥物,不可能讓腫瘤全部消失,而是延緩腫瘤惡化時間,或使腫瘤變小;使用標靶藥物則會有疲倦、起紅疹、腳跟起水泡等副作用,自費1個月需18萬元藥費。
【2009/09/18 聯合報】
‧50歲婦堅持「15年天天吃相同早餐」黃金組合減重又省時
‧花椰菜水煮汆燙很NG?蔬果業者曝更優料理法完整保留維生素C
‧24歲女盼四十歲退休「早餐只花20元」存下300萬 超省計畫曝光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