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頻率僅次於大腸腺癌、胃腺癌的消化道惡性腫瘤「胃腸道間質瘤」(簡稱GIST),其晚期口服標靶藥物8月起納入健保給付。醫師估計,全台約有400位患者受惠,每月省下10萬元藥費。
林口長庚醫院外科醫師葉俊男表示,「胃腸道間質瘤」發生在腸胃道黏膜下層或肌肉層,也可稱為胃腸道肉瘤。有6成患者發生部位在胃部,2至3成的患者發生部位在小腸。
「胃腸道間質瘤」病因不明,好發於50至65歲之間,男女比例相近。台灣每年約新增300個病例,目前全台約有3000名患者。
葉俊男指出,有1/3患者在患病初期沒有任何症狀,其餘患者則會因胃痛、食慾不振、摸到腫塊、甚至胃或小腸出血才發現。
台灣分子醫學會理事長曾嶔元指出,患者通常採取手術切除腫瘤,不過,仍有50%左右患者會在5年內轉移或復發;若此時手術切除不易,就會輔以標靶藥物治療。
然而,胃腸道間質瘤患者採用第一線標靶藥物治療後,約有65.8%患者會產生抗藥性;第二線標靶藥物也會隨著時間產生抗藥性,此階段,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第三線標靶藥物。
曾嶔元說,臨床上,晚期口服標靶藥物可延長疾病無惡化存活期約4.8個月。今年8月起,晚期口服標靶藥物更通過健保給付,估計會有400名的患者受惠,每月約省下10萬元。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