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陳宏瑞/高雄報導】
35歲的王先生國中時發生車禍而行動不便,今年5月又發現罹患大腸直腸癌,在接受化療時,他採用居家化療奶瓶的方式,不但省下住院及往返醫院的交通費用及時間,就連照護他的家人也可以保有工作,不必花時間到醫院隨時待命,進而提升生活品質。
王先生雖然身心障礙,但卻樂觀待人,沒想到今年5月,罹患了大腸直腸癌,住院化療成為生活的寫照。喜歡趴趴走的他,躺在病床上的住院化療,除了心情鬱卒以外,活動不方便是他最痛苦的地方,在醫院裡就連上個廁所也要左手拿拐杖、右手拖化療幫浦,躺在醫院,就好像自己已經沒有希望,心情很差。
後來王先生聽從高雄醫學大學外科學教授王照元的建議,開始嘗試使用化療奶瓶,發現使用後可以不被綁在醫院病床上,而且還可以背著奶瓶四處串門子,雖然不能吃燒肉,但是中秋烤肉聚會也擔任主廚不缺席。
王照元指出,目前自己的癌症病人,住院化療及居家化療各占一半,還好有健保給付,否則他的癌症病人中會有許多病人無法按照既定時程治療,選擇使用化療奶瓶的病人,至今反映相當良好。7月1日健保給付後,預估將會有7萬人次受惠。
他說,居家化療奶瓶是利用正壓原理,讓化療藥物能夠持續、穩定完成輸液,操作並不困難,目前每個月會使用掉20到30支化療奶瓶,使用率較高的病人大多為年輕且正在工作,健保局自今年7月1日起給付化療藥物5-FU搭配使用的居家化療器材輸液器,預計健保每年可節省醫療費用支出1.2億的健保點數,若以今年的標準換算,節省約1億元。
‧78歲男擁1400萬和三子女 因「老人常見心態」只能吃打折便當孤獨度日
‧65歲未婚男灑千萬退休金享樂 忘了投資「最重要資產」人生一夕變黑白
‧特賣出清蔬果不新鮮?料理家曝「剛好相反」:恢復原價反而要當心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